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北运河:京津冀流动的千年文脉

2017年8月4日,清晨,河北日报大型纪行式全媒体报道“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小分队开启首站之旅——廊坊香河高庄村,北运河京冀分界点杨洼闸旁边的一个小村庄。同一片蓝天下,朵朵白云刚从北京飘过来,一眨眼又飘到了天津。我们身旁的北运河也是自通州奔腾而来,在河北大地流淌20多公里后,便一头扎进天津的怀抱。驻足杨洼闸大桥上,一边是通州,一边是香河,流淌不息的北运河,筑起的是堤坝,沟通的是京津冀紧密相连的千年文脉

一衣带水,沟通京冀津,连接生命线,这便是北运河。

在香河高庄一带,北运河变成了东西走向。河面宽阔,河水清澈干净,奔流不息,完全颠覆了人们脑海里北方运河干涸、少水的印象。行走在运河堤坝垂柳依依的小路上,一边是瓜果飘香的田园,一边是奔腾流淌的运河,不由想起了“运河三老”之一的罗哲文先生曾倡导的运河遗产小道,那是未来人与运河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象。想来,明代诗人笔下“渡头昨夜生春水,杨柳垂垂荫正浓”的美景也不过如此吧。

不管是我们亲眼所见,还是史籍记载,北运河无疑都是美丽、富庶的。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曾准许漕船带货,在沿岸码头集散销售,沿河两岸经济为之繁荣。清晨,满河朝霞,船帆如林;入夜,桨声灯影,水榭楼台……欸乃不息的桨声,悠长的纤夫号子,芳香四溢的酒香,仿佛至今还弥漫在运河沿岸的每一座村庄、每一处码头、每一个渡口……

然而,我们只是过客,她属于世代生活在运河两岸的运河人家。

在运河边,我们遇到了年逾古稀的村民高永义。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70多年,高永义和他的乡亲们一样对大运河的感情五味杂陈:爱她,也怕她。

北运河史称潞河、白河、御河,在香河县境内仅20多公里,却性情乖戾,曾多次泛滥。《香河县志》记载,自公元938年建县以来,这里曾发生较大旱涝灾害40余次。上世纪初,运河水渐渐变浅,公路铁路相继开通,水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往来货船“北抵通州,南达直沽”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运河一些河段彻底断流,即便有水的河段,也成了臭水沟,河里鱼虾绝迹,沿河两岸居民生活用水受到污染。高永义老人心疼至极。

水有灵气,人有情义。污染干涸的北运河失了灵气,也断了与人的情义。荒废、遗弃,甚至破坏——北运河逐渐变成了排污河。

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更不能由此动摇我们的文化命脉。北运河要焕发生机,就得从治理水环境、恢复生态着手,唤醒民众自觉地保护运河、敬畏运河。陪我们行走大运河的廊坊人张洪英,多少年来一直在为北运河的保护和治理奔走。

令人欣慰的是,运河两岸的百姓都觉醒了,他们不仅绿化了运河两岸,还定期放鱼虾,让运河远离垃圾……更令人欣慰的是,京津冀开始了协同发展,廊坊与通州、武清联合成立了“通武廊旅游合作联盟”,协同发力通过堤岸整修、河道治理、水体改善探索北运河京津冀段旅游性通航。多家实力雄厚的国企也纷纷加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队伍。

我们沿着运河大道,一路行走。巨大的变形金刚雕塑迎面而来,机器人小镇正在运河边崛起;土门楼正在建设的杨家将文化小镇映入眼帘,宋风宋韵演绎杨家将的古老传奇……驻足北运河安运桥桥头,运河两岸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型起重机、挖掘机奔驰往来,机器轰鸣声,伴着运河的流淌声……演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奏曲。中信国安那本包含着防洪建设、生态湿地、岸线修复、绿化廊道和生态公园一揽子工程的北运河生态综合整治PPP项目规划书,正在从纸上变为现实。今天,香河人正在欣喜地畅想未来,憧憬着北运河千年之后的新生。

在杨洼闸大桥上,我们偶遇通州区供水排水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在抽取水样做水质测试检查。一位工作人员对我们信心满满地说,北运河的水,如今基本都是四类水质,意味着鱼虾畅游,水草茂盛,水鸟栖息。他用手一指,只见北运河上一对白鹭翩然飞过,还在水面上打了几个盘旋,留下了一帧优美的剪影。

每逢春季,天津武清人流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大运河边的河畔花谷和潞水樱花园。到了夏季,依水避暑,人们汇聚到北运河休闲旅游驿站,看看满谷鲜花,到湿地百草园里流连忘返。北运河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洪水猛兽,变成了温文尔雅的淑女,时光静美,相伴安然。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对于京津冀三地而言,北运河亦是如此。香河当地人戏称:君住北京城,我身在河北;同游天津卫,打通运河水。

“记忆中的运河是舟船往来、流淌不息,如果能像小时候那样坐船到京津看看就好了。”高永义老人期盼着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北运河通航,希望那不只是梦。河,终要奔流到海;北运河,终究会再次连起京津冀的千年文脉。

上一篇:以“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助力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现场交流会发言摘登
下一篇:干部谈读书:别冷落了马列经典的原乡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