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视域】
“当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近一段时间以来,资本市场文创板块“吸睛”事件可谓令人目不暇接,也让人浮想联翩:先是有几大明星的“高溢价”股权收购事件,最近又出现王健林抛售77个文旅项目、乐视创始人贾乐亭与乐视“划清界限”……
近年来,中央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然而也毋庸否认,资本市场的文创板块也“暗流涌动”,将文创产业演绎为资本“套利”的工具,一些杠杆率偏高的并购事件让公众生疑。日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要推动金融为文创产业服务,开发出符合文创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助力文创“实体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将文创产业作为金融资本“套利”的工具。
1.文化金融不是“套利”工具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是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成为当前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文化金融领域也要落实这三大任务,通过改革创新,服务文创的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
在金融业的支持下,各地影视基地建设快速发展,不仅成为影视拍摄的重要场所,也是各地的旅游热点。图为湖北襄阳唐城影视基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影视是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也是资本“追逐”的热点,在资本源源不断注入影视行业时,市场泡沫不断累积,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剧。2014年和2015年是影视并购的“疯狂期”,2015年影视领域的并购达到76起,涉及资本高达2000亿元,大大超过影视市场的容量。从2016年5月开始,就有消息称证监会叫停了游戏、影视、VR等虚拟行业的跨界定增;2016年7月,深交所还专门对创业板影视类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出更加严格细致的规定。这才让火热的文娱、影视融资并购行为“及时降温”。
从几个著名的案例,就能知道影视融资曾经的“高溢价收购”和“高杠杆撬动”,窥见“唯利是图”的资本冲动,明确“严格监管”的必要性:
唐德影视2016年3月宣布拟以7.4亿元收购范冰冰的爱美神51%股权,可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并没有推出任何作品,相当于明星“空壳公司”。两周之后,面对证监会的问询,重组无疾而终。
影星吴奇隆给刘诗诗的高额“聘礼”,来源于暴风科技2016年3月拟以10亿元收购吴奇隆创立的江苏稻草熊影视60%的股权。获赠20%股份的刘诗诗在短短2个月就能得利2亿元。可这家被收购的公司,只拍摄完成两部作品,所有者权益为3835万元,估值却高达15.2亿元,增值率超38倍,收购最终被证监会叫停。
更高调的是影星赵薇,变身为“女巴菲特”,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好戏不断”,号称用自有资金6000万元,要融资30亿元收购上市公司万家文化,杠杆率高达50倍,如此“大手笔”收购经上海证交所问询介入后,收购破灭。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询问手工艺者的融资需求。资料图片
插上资本的翅膀,《宋城千古情》演出为更多的人所知道。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客观说来,文化产业的体量不大,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4%左右,在金融领域的份额并不高。但因为文化企业的盘子小,容易被资本“操控”,而成为资产泡沫的“重灾区”,从而使文创产业沦为“资本运作”的工具。再加上参与者的明星效应和事件的娱乐效应,使文娱影视领域的融资格外吸引眼球。
2.文化金融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引擎
近年来,文化金融发挥“乘数效应”,推动文化资源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让一些文化企业“滚雪球”式地迅速壮大起来。出版业龙头企业凤凰出版集团上市后,借助资本市场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布局,连续七年位列全国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评价第一位。再如,宋城集团上市前只是一家杭州企业,可插上资本的翅膀后,就“飞”到了全国的六大知名景区,还要“飞”到澳大利亚、美国发展,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座位数最多、演出场次最多、影响观众最广的演艺企业。据统计,截至2017年4月底,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对推动我国文创产业做大做强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了解,全国21个省区市共设立了53支由省级财政资金或宣传文化单位国有资本设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目标募集资金总规模近千亿元。
成长中有烦恼,发展中也有“漏洞”。比如一些中小文化公司没有产品和服务,热衷于炒题材、做概念,甚至有一些公司专门以做漂亮华丽的PPT为生;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合作,钻监管的空子联手套利;最让人担心的是,没有创造社会财富,只是如“击鼓传花”般换手的“邮币卡”市场仍“高烧不退”,积累了不少风险。
这次金融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和未来的严格监管,必将对文化产业内浮躁的风气起到较强遏制作用,将文创领域的“资本运作”拉回正轨,使其发展更加理性。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文化产业领域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借文化“招摇上市”会有所收敛,拿文化题材进行“资本运作”会减少;只会发“PPT”、讲故事的“空壳公司”终将“现形”;“疯狂”的“邮币卡”会被严格监管。
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表明中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的胆略、气魄和格局。文创领域要读懂其中的信息,顺应新的大环境,回归经济规律,“做强实业”才是硬道理,重塑自己的商业价值。
也许有人会说,“监管严了,做企业会更难了”。其实,金融环境改善了,对于那些真正的企业家反倒是利好消息。只要文化企业家认真研究好市场需求,拿出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同,也就能获得发展壮大的新空间。
3.文化金融要服务文创的“实体经济”
金融工具是把“双刃剑”,没有金融不行,过度金融也不行。要掌握好“度”,要用好这个工具。从当前文化金融的发展来看,存在着金融发育不足和某些领域运用过度的“结构性矛盾”。对于那些“舍本逐末”,不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根本,只追求打“擦边球”、炒概念、玩资本的行为,无疑要监管防控,杜绝过度投机现象,防止资金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脱实向虚”。
同时,更应该看到,一些文化企业和文化人,缺乏金融思维,还满足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曾有文化企业家“自豪”地表示“没有找银行贷过一分钱,也从没想过融资”。这样的思维,有的是要让公司“小而美”,更多的是对自己和企业的不自信。不能有效驾驭金融工具,就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从而错过发展的大好时机。文化金融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加强对文化企业家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了解金融的本质和功能,学会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匹配不同的金融产品,合理运用金融“输血”,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文创的“实体经济”来看,其得到的金融服务还远远不够,目前仍有很多嗷嗷待哺的文化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服务。比如,很多文化企业因无其他工矿企业所拥有的厂房和机器作抵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对于保险、债券等其他金融产品来说就更是“望而却步”了。
因此,文创领域的金融服务不是简单的供求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金融机构要学会认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的特点,量身订制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文化企业。同时,还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让文化企业的价值有据可依。通过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全周期地服务文化企业,使文化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有充足“弹药”,不断打拼出自己的新天地。
可以预见,顺应消费升级的文旅产业和方兴未艾的数字经济,必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金融助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也会大势不改。以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新的起点,从“炒概念”到稳扎稳打;从“一哄而上”到理性决策,文化产业仍将步履矫健,向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