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留住城市记忆——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综述

本报记者 刘元琨

技艺精湛的剪纸、灵动的围场满绣、活灵活现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技艺和习俗,成为了京津冀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也凝聚着文化和精神。

这些技艺和习俗有一个共同闪光的名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就像一条纽带一般连接着一座城市不同时代的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曾经与现在,成为一座城市的独家记忆。

6月9日至12日,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第五届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在廊坊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这个温暖的夏天,记者走近这些传承千年的宝贝,近距离感受京津冀文化的迷人魅力。

汇聚:217项非遗项目齐聚舞台

在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生活展中,来自邯郸魏县郭家坊的土布纺织,非遗传人张爱芳现场织布引发了很多市民的怀旧。张爱芳坐在古老的织布机前一边认真地织布,一边向市民解释说,一块农家土布需要经过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倒纬、织布12道工序才能最终完成。这些工序是几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发展而来的。

来自天津的风筝魏作为承载天津城市文化记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来自北京的非遗技艺内联升展示了传统手工制作的布鞋做法,据了解,内联升已经有150多年历史。在此次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当中,来自河北大名县卫河乡的王群英作为草编技艺的传承人,向参观者展示了她精湛的草编技艺,她的草编艺术品独特新颖,斑斓多姿,吸引了很多市民的驻足和观赏……

据介绍,此次展览共遴选京津冀三地非遗代表性项目217项参展,其中,京津两地各25项,河北省167项。活动共吸引12万人参观,现场成交及合同订货3100万元。

本次展会共设京津冀传统工艺精品展、京津冀非遗融入生活展、京津冀非遗传习体验区、京津冀文化创意科技展、京津冀非遗保护成果展、京津冀非遗美食品鉴展、京津冀非遗小舞台等13个板块,市民可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走近非遗,感受非遗。

传承:零距离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这是我做的毛猴,原来毛猴的头和四肢是知了壳。”刚刚上一年级的邓子林在妈妈的陪伴下完成了一只工艺毛猴的制作。6月9日,京津冀非遗传习体验区人头攒动。体验区遴选京津冀三地可操作性、制作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非遗项目,市民可在师傅的指导下现场亲手参与制作。包括廊坊安次区第什里风筝、固安戏曲脸谱制作工艺、霸州木贴画、无极剪纸、廊坊安次区五谷粮食画、深泽面塑、武强木版年画、清苑传统制香技艺、北京彩塑京剧脸谱、天津工艺毛猴等非遗项目,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集中展示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品,生动诠释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密切关系。市民不仅可亲手参与制作,还能通过现场体验的形式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工序,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传承为了铭记,也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保护。

此次展览中,在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上,通过实物展示了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非遗编辑、整理、出版的图书、光盘等实物资料。以文字、图片、展板、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京、津、冀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以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唤起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

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戴上体感装备,来一场时空穿越,时而看到几百年前康熙帝宴请藩王的场景,时而来到古代的邯郸。“太震撼了,好像真的去到了当时的场景中!”市民们一边在民间故事VR体验区体验,一边感叹现代科技的魅力。

石家庄铁道大学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晓芬介绍说:“这是我们运用现代科技,将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观众可通过交互设备,实现与影像内容的互动,感受非遗文化打造的一个体验。”

本次展览中,还展示展销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河北省博物院、首都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等单位研发的文创产品。采用多媒体展示、互联网共享、手机微信互动、VR、CR虚拟技术体验等方式,将非遗文化广泛地融入到科技新手段中,增强参与性、互动性。

“把科技融入非遗项目,用科技引领体验非遗,是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王离湘指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培育,通过大力扶持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让非遗通过融入现代生活而获得新生。

上一篇:文创PPP:如何叫好又叫座
下一篇:有敬畏之心,才有经典之作——专访著名导演王扶林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