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狮头3D打印、苏绣时装展、凤翔泥塑表情包……当文化遗产邂逅创意,必定擦出绚烂火花。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各地以创意之锁开启尘封文化遗产的历史之门,以“时尚表达”召唤文化遗产的价值回归,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对舞中创造品质生活,让文化遗产一步步走进社会视野,深入人们心田。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老夫子”和“fashion仔”为代表的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围绕“文化遗产的传承”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网友“老夫子”:在我看来,文化遗产都是历史尘封的老物件、老手艺,都要埋到土里了,难得重见天日。
网友“fashion仔”:谁说文化遗产深在闺中、无人问津、不接地气?各地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惠民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我们学校办了很多场啦!
文化遗产齐亮相 创意活动打造文化名片
文化遗产本是历史的时尚之魂,为使文化遗产回归现代时尚,走出“深闺宫门”,走到群众身边,各地通过开展创意活动打造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平台,传承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让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让世界为中国文化遗产而惊艳。
活动为媒 搭建平台展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现场展示、非遗大戏轮番上演。6月4日,南昌启动了“全国网络媒体文化南昌探寻之旅”,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家网络媒体聚焦豫章文化,幽兰画糖人、南昌竹雕、流湖棕编等非遗传统技艺与传承故事在镜头下娓娓道来,借助媒体之眼为大众了解。在临沂、鞍山、许昌等地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特色庆典中,非遗项目的展示展览、雅集及体验让群众不只是观其形,更知其技、品其韵。
临沂非遗民俗引客来 图片来源:临沂文明网
2017年南朗镇飘色旅游文化节5月30日开幕 图片来源:中山日报
积极参展 文化遗产走向国际舞台
近年来,东莞莞香、安庆痘姆古陶等中国文化遗产也频频亮相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德国汉堡创意文化博览会国内外各大文博展,以此展示魅力、提升知名度,不但获得大众认可,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通过学习交流汲取优秀经验,为发展传统技艺带来了活力和动力。
而在明年2月,一场大型的中国青铜器展览将走进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面向国际性的观众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中国灿烂的青铜文化。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吉金鉴古》,其展品主要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把中国传统的青铜文化和今天的当代思想结合在一起,将成为这次展览的一个亮点。
2017东莞文化四季之非遗季启动仪式在东莞市民艺术中心举行 图片来源:东莞市文化馆
挖掘资源 文化遗产搭上旅游快车
飘色翻飞,锣鼓齐鸣,在今年中山市南朗镇旅游文化节上,一场飘色巡游活动盛大举行,除了传统飘色和民间表演,沙溪鹤舞、西区醉龙、三角麒麟等镇区非遗项目也加入到巡游队伍中,吸引了三万游客现场观摩。
近年来,宁波梅山致力实现非遗项目与海岛休闲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美丽非遗小镇。如果说这只是刚起步,那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连同周边的名胜古迹,便已形成发展较成熟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其实,在“一带一路”沿线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挖掘,以此助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擦亮中国文化名片。
学生们正认真观看铁画传承人储铁艺如何以锤为笔、锻铁为画 图片来源:大江晚报
服务群众 文化遗产走进社区校园
“不出社区,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博物馆珍贵的馆藏文物,真长见识啊!”多年来,淄博市桓台博物馆坚持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将文物展览办到群众的家门口,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把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朴实的言语传达给群众。
而在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菁菁校园成为非遗传承地,“现代学徒制”打破传统师徒壁垒,芜湖将以丰富新颖的活动方式来提升未成年人对“非遗”的关注,让其感受价值和魅力,增强责任感,进而培养传承人。芜湖铁画技艺成为当地两所高校的选修课,培养了一批芜湖铁画学院派传承人。当地在每年选择2-3个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进行试点,开展关于“非遗”保护知识问卷调查活动,试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普及读本》;实施“非遗”保护体验计划,寒、暑假期间,芜湖市将组织专家与试点场所的学生成立专题调研小组,分赴有关“非遗”项目基地观摩、调研、体验,撰写观摩日志与调研报告;举办“非遗”青少年传承教育成果展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命名一批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实践基地”,形成若干“非遗”的品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保护的氛围。
老夫子:在我看来,文化遗产背负着老风俗、老习惯,连老夫都觉得老气横秋的,你们年轻人更不懂。
fashion仔:我就很喜欢呀,现在家里还摆着故宫出品的迷你宫廷娃娃,等我长大了我还要穿苏绣做的衣裳呢!
文化遗产玩跨界 创意产品续写前世今生
“水墨姑苏”时尚秀 图片来源:新华网
只有跨界才能更好地创新。文化遗产玩起跨界,不仅“活”起来了,还“活”的很fashion。当文化遗产遇上了新形式、新材料、新理念,传统与现代接轨,那些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转化成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实用又亲民,焕发出新的生机。
融入时尚 文化遗产变身气质国礼
国礼记录着国家友好往来的点滴。惊艳世界的国礼少不了文化遗产的助力。在今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出席的各国元首及配偶收到了六件极具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国礼。从景泰蓝到珐琅器,还有融入了独特漆器工艺的雕漆赏盘、捧盒和饰品,老工艺造就新国礼,一件件都是那么的精美绝伦,散发着时尚的气息。融入了传统工艺的新国礼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不仅将“一带一路”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传递了和平发展、交流合作的理念。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礼《丝路绽放》雕漆赏盘制作中 图片来源:中国网
设计激活 文化遗产登上时尚展台
6月5日,“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启动。当晚,以“水墨姑苏”为主题的时尚秀上演,一件件苏绣时装惊艳亮相, 用艺术创新理念诠释了“传统工艺+设计力量”的新型生态。文化遗产被时尚化激活,变成了行走的艺术,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
创意衍生 文化遗产变成网红潮物
“十二美人图”挂历、迷你宫廷娃娃、“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雍正御批”胶带等一系列“萌系”文创类产品迅速蹿红,成为年轻人的“潮物”。而这些全都是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文创产品。卖起“萌”来的故宫越来越火,“爆款”文创产品消除了人们对故宫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让过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皇家用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故宫文创产品彩绘陶人俑晴雨伞 图片来源:刘海粟美术馆
技术加持 文化遗产对接3D打印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相信你绝对不会把文化遗产与3D打印扯上关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狮头传承人黎伟的大徒弟欧琦辉利用3D打印机“扎”狮头。狮头的纹样、祥云和金箔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出不同的色彩,3D打印出来的狮头,内里的繁复和细腻与手工几乎没有差别。3D打印+金箔,再配上传统的狮扎,如此跨界合作似乎也给佛山非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6年前,欧琦辉把扎狮头课程引入铁军小学。去年9月,欧琦辉出版了教材《扎狮娃——佛山狮头工艺之写色》,用通俗易懂的叙述、生动传神的卡通形象再配以中英双语对照,向读者展示了南狮的代表——佛山黎家狮的狮子头制作过程中的写色技艺。把非遗变成系统教学和课程体系,在全国欧琦辉应该是第一个。
老夫子:在老夫看来,文化遗产看不见也摸不着,像我这把年纪造访博物馆、拜访传承人,可不是为难我嘛。
fashion仔:才不是呢,看我手机里就有在博物馆和皇帝的合影,带上VR眼镜我还能穿越到古代呢。
文化遗产数字化 创意传播驱动流行风尚
现如今,互联网深入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每一天。“互联网+”犹如一座物与人、历史与现代甚至与未来的桥梁,让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信息化、新媒体相互融合,紧跟时代潮流,变得有趣又智慧、新奇又好玩,开辟了文化遗产传播新路径。
联姻高科技 文化遗产全景重现历史
在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奉先寺,从购票到检票、参观,景区各项旅游服务都实现了网上网下互动,游客还可以通过微信“拜卢舍那、上心香”,为远方的妈妈送去祝福。在万佛洞,可以体验“360°全景洞窟”,仔细观察洞窟内的每个角落。这一切都得益于洛阳龙门石窟景区大胆拥抱“互联网+”。
在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利用AR、VR、数字影片等多种数字虚拟手段,推出《“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重现圆明园26个景区。园博馆二号临展厅,游客通过AR技术“穿越时空”,与当年圆明园的皇帝一起“合影”,打印出来的照片与真实合影相差无几。在这里,文化遗产不再是静止的、沉默的、过时的。
《“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 图片来源:网络
变身表情包 文化遗产萌翻线上网友
泥塑鸡不停点头“谢谢”、泥塑坐虎摆动脑袋冒出“哈呵”两字、泥塑挂虎下坐着一个胖娃娃惊讶地张大嘴说“吓死宝宝了”……只要点击微信表情,输入“凤翔泥塑”,就可以看到平日里当作艺术摆件的凤翔泥塑竟然“动”了起来。宝鸡凤翔泥塑表情包共16幅,以凤翔泥塑为原型,包括上过春晚的泥塑鸡。这些泥塑变成卡通形象,配上“你好”“好的”“谢谢啊”“马上到”“吓死宝宝了”等网络语言,显得生动活泼,网友直呼这些泥塑表情包太萌了!
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凤翔泥塑大师胡新明介绍,这组表情包由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女子“珊珊妈”设计。“珊珊妈”是其网名,虽然她是法国人,却是中国媳妇。在互联网时代,凤翔泥塑以表情包的形式展现,更加形象直接,也为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据悉,全国有33个省市自治区、近220个城市的的微信用户都在使用凤翔泥塑表情包。
宝鸡凤翔泥塑微信表情包 图片来源:宝鸡文明网
拥抱互联网 文化遗产网络文明传播
互联网的发展给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网站、微信、微博、APP、直播越来越多样的互联网渠道,让文化遗产在指尖传播,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去年底,一场“指尖上的国粹”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在微博上火热开展,济南的面塑、武汉的热干面、开封的木板年画、沈阳的锔瓷等各地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展示,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微话题阅读量高达1439万,7.9万人次参与话题讨论,可见只要用对了平台和渠道,文化遗产也能博取较高的关注度。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文化遗产的表达和传播越来越与时俱进,同时也为非遗传承发展铺平道路。
国家级非遗亮相2017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图片来源:武汉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启动“指尖上的国粹”网络文明传播活动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引入影视化 文化遗产荧频演绎经典
武汉《江城非遗坊》对老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今年4月,全国首档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的电视专题片《江城非遗坊》宣布开播,高洪太锣鼓制作技艺、新洲皮影戏、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黄陂三鲜等耳熟能详的武汉非遗记忆,通过电视镜头集中展现。自去年12月起,武汉市档案馆联合武汉市文化局非遗处、武汉电视台,对武汉70岁以上的“非遗”继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视频建档,纪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江城非遗坊》专题片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真实、系统、有价值的抢救性记录。武汉市档案局副局长徐辉表示,第一批抢救性记录名单,选择的都是年龄偏大、体弱多病的传承人。从第二批开始,还将考虑技艺黄金期的问题,针对部分表演艺术类等即将过黄金期的珍贵“非遗”项目,将优先进行抢救性记录。
上海首部动漫短片《非遗特搜队》讲述“非遗故事”。打造文化遗产专题纪录片也许不少见,但制作文化遗产动画片绝对值得称奇。从6月8日起,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动漫短片《非遗特搜队》将在上海的地铁、公交以及网络上播出。这部国内首档非遗主题的动漫系列短片,必将带动广大青少年了解非遗、喜爱非遗。据上海市文广局负责人介绍,首期“申教授”共发现16个深具上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豫园灯会、海派素食、朵云轩木版水印、独角戏、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浦东绕龙灯、上海剪纸等。上海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短短3分钟里,既要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又要传达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难度较大。因此,首季《非遗特搜队》堪称“投石问路”,意在创新。事实上,上海共有5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全国更有1300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未来上海将视公众对《非遗特搜队》的反响、反应,从中精选故事内容,推出续集系列。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旷日经年的智慧结晶与不朽传承,是一个地方风云变迁的历史见证和文明足迹。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卫精神家园、涵养创新土壤。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潮一波接一波,各地积极举办特色宣传活动,开发文创衍生产品,拥抱“互联网+”丰富文化业态和传播形式,通过时尚表达使文化遗产“活”起来。(策划:中国文明网,综合:武汉文明网,收集:马鞍山文明网)
东莞元素融入潮绣。潮绣以其精湛的抽纱技巧以及丰富的历史渊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以后,潮绣便开始用现代化的方式,向更多人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2017年6月9日,一场潮绣作品展为东莞观众展示了针针线线里的潮汕风情,品类多样的展品兼顾了传统与创新。一家将东莞元素融入潮绣的门店,创办人设计了精美的屏风、画扇等物件,让潮绣回归到寻常百姓之中。而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一个个绣有非遗技艺图案的精美箱包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这些精美的手工箱包,是潮绣与时尚跨界合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