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民星大舞台演出 市文广新局 提供
本报记者 葛雪梅
2013年,廊坊市取得了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而三河市作为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佼佼者,先后被河北省和廊坊市确定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试点。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三河市做出了哪些有益探索,又有什么典型经验?其公共文化创建中的亮点值得探索。近日,记者到三河进行了走访。
基础设施整合 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具规模
“十二五”期间,以节约资源、布局合理为原则,三河市筹建了以市文化中心为龙头、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为枢纽、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为基础的高标准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政府搭台”与“百姓唱戏”的良性互动局面。
迈入市中心的文化广场,北侧就是面积7.4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投资4.8亿元,经过3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68.19亩、总建筑面积7.398万平方米的三河市文化中心现在已成为三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它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规划馆、档案馆、体育中心等十个功能区综合于一体,具备电影播放、文艺演出、节目制作、戏剧演出等多种文化服务功能。为充分发挥市文化中心“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作用,三河市研究制定了《文化中心管理使用办法》,根据各功能厅室的职能,印制了服务手册,制定了管理制度。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城区市民15分钟都能到达市文化中心参与活动,这里已经成为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从去年开始,61岁的霍宝功没事就往三河市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跑,“我从小就喜欢下象棋、写字,但以前条件差没机会学。自从镇里建成了文体活动中心,农闲时这儿就成了我的学习室。”霍宝功业余生活水平的大提高,被他归功于三河市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据介绍,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于201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233.21平方米,设有多功能厅、棋牌室、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3D影厅、图书阅览室等功能区,常年向群众开放。 像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这样的镇级活动场所,目前三河市共有4个。三河市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乡镇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试点机遇,按照镇域内标志性、亮点式设计思路,共投资2400万元,筹建了4个镇的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占地不低于3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每个文体活动中心的建筑外形都突出了“一镇一型”,打造“一镇一特色”,段甲岭文体中心以保护和发展太极通背拳为特色,黄土庄文体中心以发扬京东大鼓为特色,李旗庄文体中心以发展评剧为特色,杨庄文体中心以发展群体活动为特色。这4个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全部免费开放,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镇域广大群众30分钟内都能到达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参与活动,丰富了镇域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市级和镇级,三河市还在全市395个村街文化活动室的基础上,投资1.02亿元,筹建了102个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今年,这个数字将再增加50个。活动广场包括多功能厅、图书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棋牌室和面积1200平米的活动广场,常年免费对外开放,吸引周边3个村的村民来文体活动广场休闲健身,形成了“一托四”村级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和农村“10分钟文化服务圈”。
资源与服务整合 多种文化载体百家争鸣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多为百姓服务?三河市综合利用多种文化载体,一个馆舍挂多个牌子,一份成本提供多种服务。
针对过去各个部门的服务职能缺乏有效的统筹整合,造成了基层文化服务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分散运行、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三河市按照统筹调配、高效利用的原则,以乡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为终端平台出口,在实现了人财物统筹使用的基础上,把过去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达到了千条线归于一根针的效果。
在开展文艺演出、辅导培训、读书看报、文体活动、电影放映、展览展示等公共文体服务之外,三河市集中为群众提供了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综合功能,集中力量打造高效便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合作医疗、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民事代办等多项服务,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杨庄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12月份的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与科协联合举办杨庄镇科普宣传周,与妇联举办“我教老奶奶用电脑”培训班,与共青团联合举办青年台球、象棋比赛,与司法局联合举办普法宣传。中心负责人介绍,他们联合多部门结合百姓生活和部门实际,拓宽服务,将部门宣传和文化推广结合,既达到宣传推广目的,也节约了人力物力。
在黄土庄镇文体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崔继昌,经常创造性地把宣传写进剧本,利用京东大鼓唱出来。“遵纪守法人人夸,胡作非为准挨抓,小伙子要是被法办,大姑娘准保不嫁他……”在镇里开展司法宣传时,崔继昌的唱词被广为传唱。段甲岭镇以保护和发展太极通背拳为特色,这里的工作人员把非遗传承和文化工作相结合,举办的武术培训班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学习。志愿者整合 高标准严要求服务百姓
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建设好了,谁来使用,如何利用好这些设施,如何保证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专业的指导?
光靠各镇村的几名工作人员远远不够。三河市在2014年初启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利用文化志愿者组织活动,宣传政策,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没有人注册,工作人员就鼓励各村街文艺爱好者注册志愿者,并通过他们的宣传,逐渐壮大志愿者队伍,一年多的时间就吸引了149支队伍5200人登记注册。
三河市文化志愿者协会还利用文化中心大楼,与市老年大学实行了“资源共享,联合办学”,设置了电子琴班、音乐班、舞蹈班、文体班、艺术团,聘请名师讲授音乐理论和演唱、演奏技能,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培训的新路子。通过多年的学习,一部分学员成为了业务骨干,配合老师承担起了培训社区、农村业余文艺队伍的任务。
三河市还创新性地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培训相结合,请京东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继昌担任黄土庄镇文体活动中心主任,并把该中心作为京东大鼓的培训基地,每周二、周六举行京东大鼓培训,吸引了不少京东大鼓爱好者前来学艺。“这句跑调了,应该这样唱……”崔继昌边说边为志愿者做起了示范。
一位村民志愿者说,他很喜欢京东大鼓,自从跟着崔继昌学习京东大鼓以来,唱功提升很快,周边的邻居亲戚受他影响,也成了文化活动中心的常客。
群众文化活动整合 大幅度提升市民素质
公共文化体系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还是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河市依托高标准的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文化惠民长效机制。
为充分发挥群众文化队伍的作用,三河市组织开展了群众文化大培训,今年已组织开展了三河快乐秧歌、广场舞、戏曲、曲艺、合唱、书法、美术、摄影等培训,培训人数超千人,大幅地提高了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2013年,为提升人才队伍,三河市采取专家培训和自主研修相结合、专家点评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开启了“文体界百人培养计划”,设有声乐、摄影、舞蹈、书法、油画、写意、工笔共7个培训班,150人参加培训。学员当中,国画班韩超的作品《寻梦》入选2015年“古蜀文脉”全国中国画展,书法班学员刘云洁、闫红霞、李旭光在第二届华夏之星书法比赛中分别获得金、银、铜奖,褚艳红国画作品《对语吟秋》、张春霞国画作品《雀跃阳秋》入选“庆祝建国66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舞蹈《旋旋旋》获得廊坊市第二届舞蹈大赛一等奖。三河市评剧歌舞团青年歌手陈朝刚获得“感动中国‘群文杯’”歌手大赛、“廊坊好声音”歌手大赛冠军。
三河市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纳入财政预算,实行“项目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并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每逢春节、元宵节的花会调演,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演出活跃了群众节日文化活动;彩色周末品牌活动做到了周周有活动,场场有主题,全年演出50场以上;“民星大舞台”活动以“让群众编、让群众导、让群众演、让群众看、让群众评”为宗旨,鼓励业余文艺团队以独立或合作演出的形式登上舞台,既挖掘了本地文艺人才,又培育了文化精品,同时还调动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三河老百姓自己的“星光大道”。
为进一步扶持、鼓励、培育群众自办文化团队的发展,三河市先后投资228万元,为120支文艺队伍购置锣鼓、音响等必要的活动器材,通过举办业余文艺队伍技能大赛,重点扶持有潜力、有特色的文艺队伍,并根据比赛成绩,对业余文艺队伍进行星级评定,有效地推动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