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深挖广拓 创造创新——论优质文化类节目何以成为荧屏主流

  ●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文化类节目巨大的市场需求,有着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广播电视注入更深沉的精神力量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广,还要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传承弘扬,更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辩证取舍、科学扬弃,推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提倡创新精神,防止简单模仿导致的千篇一律,警惕一哄而上导致的跟风同质化,也要发扬工匠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导致的快餐式消费倾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年伊始,一批有内涵、高品质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纷沓而至,火爆荧屏,直抵人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和素材,已成为越来越多广电工作者的共识。从分享知识和智慧的《百家讲坛》,到探寻文字诗词之美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以人生感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电视文化精品坚定文化立场、坚守文化品格,萃取中华文化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精神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展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收获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社会反响热烈。

  供给侧改革以承载更多社会功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质文化类节目在电视荧屏上蔚然成风,反映了创作者在文化建设、价值坚守、节目创新等方面理论清醒之后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自主创新的可喜成果。

  文化类节目从兴起到兴盛,既是价值的回归,也是时代的必然。一方面源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本质需求,另一方面来自观众对于真人秀场、娱乐狂欢的审美疲劳。感官娱乐固然可以解压放松,但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愉悦,才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根本体现。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文化类节目巨大的市场需求,有着比以往更坚实的受众基础、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累计吸引了近4.5亿人次观众观看,节目微话题热议指数自开播后迅速攀升至上亿,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品诗赏词成为流行时尚。节目还带动《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和《中国成语大会》精彩片段反复重播,出现了文化类节目难得一见的回头效应和长尾现象。这一节目出色的传播效应还体现在书籍的销售上,春节期间,全国诗词类图书销售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近70%,节目播出后的日销售数量与播出前相比增幅近90%,其中《毛泽东诗词欣赏》《唐诗三百首》等书籍的提升幅度甚至超过了300%。而《朗读者》播出后也引发社会热烈反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陆续设立朗读亭,吸引了众多市民风雨无阻的驻足和等待,把“无声的文字,有声的情感”的理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不同时代的文化都承担着凝聚价值观、融化人心、化育行为的社会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同样发挥着育心化人的巨大作用。作为普及文学作品、提高民族素养、陶冶国人精神情操的重要载体,文化类节目应责无旁贷地直面观众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从供给侧发力进行改革,淘汰“落后产能”,向市场提供更多文化精品,承载更多的社会意义。


  自主创新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电视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不是偶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节目的成功,正是因其精准地抓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从内容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总结优质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经验,我们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开拓发展、勇攀高峰。

  首先要深挖广拓内容题材,寻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为广播电视注入更深沉的精神力量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要有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广,还要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传承弘扬,更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辩证取舍、科学扬弃,推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供挖掘、适合表现的点和面还很多。文字、诗词、歌赋是其重要载体、组成部分,但只是一个侧面,中华大地幅员辽阔,饮食服饰、风俗习惯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即便是地名、人名的历史沿革,都有很多可挖掘的内涵。

  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挖内涵、拓宽思路、锐意创新、观照现实,要围绕价值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重点着力。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理念是骨骼,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是经络,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是血肉,共同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凝聚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体现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放在当代社会,同样发挥着浸润人心、引领价值、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研究尊重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一方面要提倡创新精神,防止简单模仿导致的千篇一律,警惕一哄而上导致的跟风同质化,另一方面也要发扬工匠精神,克服急功近利导致的快餐式消费倾向。

  在表达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寻找规律,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成为知识的载体,更要集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融入节目的主题选择、情景设置、规则制定等各环节,充分调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诗情画意地展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之美、境界之美、形式之美,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设计配以卷轴效果,让诗词在画面呈现中灵动起来,第一季以“草船借箭”为理念设计赛制,“战船”“射箭”妙趣横生,第二季“飞花令”对诗环节悬念十足。

  在传播手段上寻找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多屏联动,进一步推动全民互动,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媒体传播矩阵。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全程开启移动端,吸引了四五十万观众与现场选手同步答题、吟诗作赋,实现了以大屏带动小屏、以小屏深化大屏的传播效果。《见字如面》先将读信单曲放在互联网上引发裂变式效应,形成热点话题,随后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步推出合集版,引发新一轮收视热潮。适应新的传播格局,电视文化类节目要主动出击,要素先行,使多样化的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延展,获得更广泛的传播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

  第三要把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个关键点。一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对内整合社会意识,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传播中华文明成果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以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追求中激发创作灵感,汲取创新力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之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五是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如此接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求。清流潺潺主流归,百花齐放总是春。自信自觉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智慧,体现中国思考,彰显中国方案,让优质文化类节目成为荧屏主流,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文化支撑。

  (作者何 波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上一篇: 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❺)
下一篇:讲中国故事需要进入2.0模式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