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空间

读者在杭州钟书阁环幕阅读大厅内读书。新华社发

春日,浙江杭州西湖畔,宝石山下,一只松鼠穿梭跳跃,自由自在。行人放缓脚步,拾阶而上,伴着鸟鸣,嗅着芬芳,行至第236级,便到了“纯真年代”书吧。在书吧里读诗观影,听作家闲谈文学。常常因为一场读书沙龙,读者从大江南北会聚于此。

渤海之滨,河北唐山曹妃甸文化艺术中心,唐山市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在此落户。书房外繁花正盛,书房内四处有绿植点缀。墙壁上几幅书画,书桌旁一盏暖灯,无须正襟危坐,神经紧绷,或独自依窗沉思,或亲子席地共读,20000余册图书可以随意浏览,自助借还。在这间1000多平方米的书房,读者是真正的主人。

如今的实体书店,只能站着看书的“卖场”少了,可以坐下来品书的“书吧”多了;如今的公共图书馆,孤零零、冷冰冰的少了,向基层辐射的分馆多了。多种多样的阅读空间,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也树立起一个个文化地标。

实体书店:从“卖书”到“读书”

从一年前开始,北京蜜蜂书店创始人张业宏每天早晨7点准时“刷屏”——在微信朋友圈推荐店里的新书。现在,蜜蜂书店的交易大多在微信中完成,定价120元的特藏版《天演论·茶花女遗事》一天能卖出100多本,但张业宏仍然在通州宋庄的店面坚守着。

张业宏清楚,虽然蜜蜂书店位置偏僻,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阅读空间的存在,才会有那么多读者信任他的微信荐书。也是一年前,在寸土寸金的美术馆后街,张业宏新添了一家名为“摘刺”的书店。在这个两层的小阁楼里,他多年搜罗的众多欧洲古本书,静静等待着未来的主人。

提供咖啡点心,配置舒适的座椅灯光,多数经营情况较好的书店几乎做出了共同选择。在北京雨枫书馆创始人许春宇看来,现在的“书店”,已经成为“读书的店”,而不能定义为过去那种“卖书的店”,营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势在必行。许春宇发现,这几年书店的变化不仅在于环境,而且还在于和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跨界”合作,使得书店原本有限的店面拓展成为可以吸收众多内容的文化空间。

曾经两次因为租金涨价而不得不搬家的北京单向街书店,从2014年开始尝试转型,开发文创产品,进军新媒体,已经形成了线上做品牌推广、原创广告,线下做实体店销售、沙龙活动的运营模式。单向街运营总监武延平说,现在很多地产商会为了知名品牌书店的进驻而降低租金。

“只有图书有价值、有特色,书店才有书香气。如果光是在装饰上‘高大上’,而图书内容一般,再豪华的书店,也会黯然失色。”原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发行管理处处长朱胜龙长期关注实体书店的发展,他认为实体书店虽然走过了“卖场”的初级阶段,但“书香”仍然是书店最重要的资源。“以书香为核心,通过讲座、餐饮、新媒体等个性化服务,实体书店能让读者得到多样化的体验,成为读者的精神栖息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书店像台北诚品书店、东京茑屋书店那样,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出版社书店:从展陈到公益

4月20日,商务印书馆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的邺架轩阅读体验中心,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试运行。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体验中心正式向师生开放。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校歌中的这句歌词,清华师生再熟悉不过了。用“邺架轩”来命名这家书店,他们感到既贴切又亲切。“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丛书”……书店中摆放的这些图书的目录,全部经过校内多位知名教授组成的导师组推荐、审查,将在学生的日常阅读、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导师组还将推荐知名作者在书店开展读书沙龙、讲座,并组织辅导学生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由于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加之逐年上涨的房租、人力成本,实体书店一度遭遇“寒冬”,引发人们关注。与此同时,不少出版社像商务印书馆一样,参与着实体书店的运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北京社科书店,坐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附近。虽然书店规模不大,成立36年间历经4次搬迁,但始终坚守着这方阵地。每周都有中青年学者在这里研读经典、共论新知,也常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在此驻足。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明德书店在中国人民大学静园开业。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上海番禺路亮相。而中华书局的伯鸿书店,同样选择在今年的4月23日正式开业。

无论是面向学界、学生,还是面向大众,这些出版社经营的书店,更注重通过优秀图书的展示推广出版社的品牌,承担推动全民阅读的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往往退居其次。商务印书馆陆续在河北武阳、安徽绩溪、山西高平等地设立了乡村阅读中心,虽然是公益性质的阅读场所,但阅读环境的营造丝毫不亚于大城市的书店。

公共图书馆:从远方到书房

书店带给人们的那些愉悦的阅读体验,也可以从图书馆得到。

几年前,杭州图书馆提出了“第三文化空间”的概念:在图书馆设计建造之初,就确定了无障碍的空间布局、家居式的装修风格。在一个开放、温馨的图书馆中阅读,人们仿佛置身于自家的书房,轻松自在。

市级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阅读环境好,但辐射面有限,读者也有限。而那些近在身边的社区图书馆,由于图书更新速度慢,又缺少专职人员管理,常常是铁将军把门。

从2014年4月至今,浙江省温州市根据市民阅读需要,在全市建成了20多家“城市书房”,自助办证,自助借阅,24小时开放,有的设置了自助售货机,有的还有咖啡、茶水。温州市图书馆组织的真人图书馆、绘本阅读课、音乐沙龙等活动也定期在这些“城市书房”举办。有人测算,几年来,这些城市书房产生的效益相当于一座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的中型图书馆。

在江苏张家港,有20多个“图书馆驿站”。这些驿站面积大的200平方米,小的才35平方米,不过都覆盖了无线网络,可以借阅纸书,也能免费下载电子图书、期刊。平日里,很多市民忙里偷闲,在驿站中享受一会儿阅读时光。

在全国很多城市,像“城市书房”“图书馆驿站”这样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正在不断涌现。书还是书,不过环境更雅致了,服务更高效了,图书馆离老百姓更近了。

 

上一篇:“世界读书日”河北省系列主题读书活动启动
下一篇:我们该如何凝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