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哲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候,当面对具体的事物我们尝试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时候,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从事哲学研究,但我认为这就是按照哲学的方式去引领我们的生活。”
在2017年举办的第一期北大博雅讲坛上,两位学者围绕“哲学引领生活”这一主题,为现场读者讲述了什么是哲学、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密切相关
胡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认为哲学和生活的关系不是并行的,哲学要高于生活,始终在引领我们的生活。什么叫哲学?在古代哲人看来,哲学就是追求高高在上的神的智慧。我们有没有智慧?我有我的智慧,你有你的智慧。但人的智慧在古希腊哲学家,特别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看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有了追求无限的智慧的目标。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哲学起源于什么?惊讶。比如,我看到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感觉到很惊讶。追问下去的话,就是为什么我会对这样的事物感到惊讶、感到惊讶的前提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有惊讶、好奇,是因为对周围事物不了解,处于某种无知的状态。强烈的好奇或惊讶,引导我们做深入的研究。我不太同意“哲学无用之为大用”的说法。19世纪30年代之前,是没有“科学家”这个称谓的。比如,哈维、波伊尔、牛顿、道尔顿都不认为自己是科学家,不认为自己从事的研究属于科学研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哲学家,是在哲学领域内从事研究。比如,牛顿最伟大的著作是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道尔顿也认为自己的代表作是《化学哲学的新体系》。可见,哲学与科学是密切相关的。或者可以进一步说,科学是源于哲学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说哲学引领我们的生活,是因为哲学已大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一种追求智慧的工具
在《论语》的对话模式中,学生有了问题就问老师,老师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相互之间没有太多讨论或论辩的过程。与此不同的是,《柏拉图对话集》里几乎每一篇对话你都很难找到答案。他们关注的是讨论或论辩的过程。苏格拉底称自己使用的方法是“精神助产术”,就是说他帮你把已经孕育好的思想胎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不是他把自己的思想直接给你。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哲学的核心要素就是论证。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体系,都不会仅仅是一种主观成见或标语、口号。我们对周围的自然界、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人类自身的研究所得出的观点或所形成的思想都需要有论证,而且这样的论证必须是严格的、系统的。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认为,哲学思维必须有自己系统而严密的工具——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论证或推理的思想工具。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严密系统的思想工具,因而在漫长的历史上形成的哲学思想都是具有结构性的、系统性的,相互之间有着严格合理的推导论证。
所以,在我看来,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而我们追求智慧的工具就是类似像逻辑学那样的思维论证的方法。
着眼点并不在哲学
江怡(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关于哲学是什么,目前我可以告诉大家的就是,“哲学是不可定义的”。大家可能会问,你连自己的工作对象都不清楚,还敢说是在研究哲学吗?可能哲学和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并不把自身的规定或者自身工作的规定性作为主要任务,相反,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哲学之外。也就是说,从事哲学的人听上去是在干哲学的事情,但实际上着眼点并不在哲学。如果研究哲学的人仅仅满足于对哲学本身的了解,我相信这个哲学做不好的。相反,我们对于哲学的认识和理解,恰恰是与哲学之外的东西发生关系,比如和世界、和人发生关系。我的看法是,做哲学其实是在以哲学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
什么叫哲学的方式?哲学的方式就是以超越自身而追求知识一般的方式,来追问我们所关心的对象。说得哲学化一点,我们是以通过对特殊事物的普遍性追问,来获得对特殊对象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就是哲学上讲的,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在具体性和抽象性之间,如何把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理解上升为更加普遍的认识。古希腊哲学家把这种普遍的观念就叫作“理念”。
西方哲学开始于古希腊,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是谁?泰勒斯。他提出的第一个哲学命题,叫作“水是万物的本源”。当古希腊人把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存在的最终根据,或者说万物归一的根据时,他就是在做着一种从特殊到普遍的工作。这个从特殊到普遍的工作,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抽象”。所以,哲学是从普遍的对象中抽象出不同对象之间共有的普遍特征。但是,这种抽象性活动来自于我们对具体事物的了解。如果我们没有对具体事物的了解,就形成不了抽象,也就形成不了一般性认识。
追问知识的活动
我很同意胡军教授的两个观点,第一,哲学来自于惊讶,来自于好奇。如果想要了解世界,我们首先要有好奇。其实,好奇并不是我们后天被规定的特征,好奇是人的本性,是人们从追问事物的本性出发来追问整个世界。但是,我们追问事物的时候,我们其实追问的是知识。这一点我和胡军教授不太一样,胡军教授说哲学开始于惊讶、好奇,我要说的是,开始于好奇的东西还不是哲学。那是什么呢?是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追问事物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要求知。追问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追问事物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这其实是知识所要追问的话题。而哲学恰恰就是追问知识的方式或者追问知识的活动。
当人们惊讶于周围事物变化的时候,人们要不断追问这个变化的原因根据是什么。当我们追问一个事物的原因时,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哲学。但是,我们所追问出来的结果则是知识。因而,哲学本身不是一种知识,却是追问知识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这是古人给我们提供的非常好的方式。当古希腊人把哲学当作一种对智慧的追问时,他们并不满足于对智慧本身的掌握。所以,哲学是用来追问知识的,或者追问事物发展变化背后的根本规律的。哲学不满足于我们已然获得的知识。当哲学确定了某种知识,哲学就会转移阵地,把阵地留给了科学。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是跟随着哲学步伐前进的,而不是相反。
哲学不仅是在追问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通过追问知识的过程而被人们所掌握的。哲学的这种追问方式,或者说是哲学式的思考方式,很多人觉得它很抽象、很难理解、很难把握,因为,哲学不像科学那样可以得到最后确定的结果。反过来说,被接受为真理的东西恰恰已经进入科学的领地,而没有被接受的、被质疑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哲学家不断去追问的话题。我想,以这样的方式来考察哲学的性质和特点,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在做中西哲学比较的时候,我发现,中国哲学家们也有追问智慧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最终比较满足于对智慧本身的把握。比如,我们会把先贤的教导作为人生指南,把古人留下的训话当作我们生活的指导,但我们恰恰遗忘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失去了一种质疑和批判的态度或者能力。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现有的东西,而遗忘了我们其实更需要的是质问我们所接受的知识,它们真实的根据、它们的可靠性是什么。而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确认追问的知识是否成立的方式,或者追问事物根本存在的原因的方式就是逻辑。所以,逻辑学和哲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学通过我们追问知识的不同步骤,来确定我们所获得的知识的有效性。所以胡军教授说,西方语境中逻辑表现出如此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唯有以逻辑把握哲学,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西方哲学的价值所在。
忘了如何很好地说理
在我看来,哲学的用处不是体现在它能够给人以生活的指导,给人认识世界很好的方式,或者说能给出一种现成的理论让我们解释自己所面对的各种事物。哲学的用处在于提高我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层次。当我们能对具体对象本身发问的时候,当我们可以把某些个别对象上升为对相关普遍性质的理解时,我们就是在做哲学式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正是哲学能做而其他学科无法做的。
当我们讲哲学可以引领、指导我们的生活的时候,或者当我们说哲学可以对我们有所帮助的时候,我们到底把哲学理解为什么样的活动?这是我今天带来的一本书《古代哲学的智慧》,由法国当代哲学皮埃尔·阿多编写。他在书里特别提到,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我把这种活动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不断追问、不断论证的活动。
第二,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但不是智慧本身。这个爱,它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就这点来说,哲学对智慧的追求,或者对智慧的爱,应当是没有结果的。因而,只要人类存在,哲学就不会消失,因为我们永远都怀有对爱的追问、对知识的追问。
第三,哲学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里被教授的学问。当哲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候,当面对具体的事物我们尝试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时候,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从事哲学研究,但我认为这就是按照哲学的方式去引领我们的生活。在这本书里作者还反复强调,当哲学作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去引领我们时最主要的是需要哲学的论辩。比如,陈嘉映教授强调哲学就是说理,就是要帮助我们更好地说理。有时候,我们过度强调“理性”这个概念,而恰恰忘记了如何去很好地说理。其实只有当我们能够很好地进行说理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在运用我们的理性能力。而这个说理就是哲学的论辩。
我想,哲学可以引领生活的两个主要方式在于:第一,以哲学的方式思考我们的人生;第二,以说理的方式进行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