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作为先民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时至今日,它还指导着国人的生产和生活。因此,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第五大发明也毫不为过,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更是理所应当之事。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绝大多数国人对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深厚文化所知寥寥。基于此,余世存的这本《时间之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可以说是很好的普及读物。
在书中,余世存把二十四节气称为“中国文化眼中的《时间简史》”,认为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进行耕种、施肥、灌溉和收割,并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体系。借助这个体系,古人得以将生产生活和自然统一起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事实上正是如此。从二十四节气来看,古人眼中的时间比今人更立体,更有形。东风西风、晴空细雨、雷电霜雪都是时间的主人;桃树梨树、杏树桑树、菊花苦菜、虫鱼鸟兽、山川河流,都是时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人根据时间的变化,采桑养蚕、安排生产,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人归附自然,并根据自然规律来生活,以此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古人是最具智慧的,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便能够掌握时间,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
余世存在参考大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于每一个节气都做了详细论述。如立春为“天下雷行而育万物”;雨水为“君子以思患预防”;惊蛰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春分为“君子以类聚辨物”;清明为“君子以议德行”;谷雨为“君子以同而异”等等,探讨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讨论了人自身的成长。通过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之中,自警自省,可以达到自身修为的提高。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无论古代还是现今,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古代,从周朝开始的三千多年里,古代统治者一直有迎春的历史,民间也留下吃春盘、春饼等习俗,并在这时踏春,进行春游。而今天的立春,东风吹过,河流解冻,柳树抽芽,小草新绿,仍是游春的好时节。余世存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解读,让我们看到丰富多彩、万紫千红的文化符号。
更为难得的是,书中还配有知名网络画家老树绘制的二十四节气插图以及他撰写的诗歌。如《春分》有诗:“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立夏》诗:“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秋分》诗:“月缺终有月圆,知我能得几个。面对无尽江山,与谁平分秋色。”《冬至》诗:“冬来无尽长夜,雪覆三尺深寒。黄昏林下大静,小村几缕炊烟。”这些诗歌与插画,和余世存的正文解读相得益彰。
正如余世存在书中所言:“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传统中国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二十四节气,穿过三千多年的时光,仍能让今世的我们感到幸运和幸福。
(吕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