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曲晓燕
观察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无非是在变与不变之间进行权衡。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回顾和观察2016年的文化产业发展时,会发现在这个“十三五”开局之年,不变的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进而进入平稳增长期的态势愈加明显的宏观背景下,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整体的平稳、向好,保持了高于GDP增速的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和影响力都进一步扩张。
在“不变”的同时,变化无处不在。这一年中,在践行新发展理念、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特别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要求下,以融合和分化为特征的变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或明或隐,随处可见。在这些改变的影响下,2016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面貌正在不断刷新。
基本面向好: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态势明显
虽然目前还无法获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详细数据,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根据已经公布的数据分析,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延续了一直以来高于GDP增速的中高速发展。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4.9万家企业调查,2016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8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尽管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10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文化服务业快速增长,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等四个行业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从产业投资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6年1月至11月,第三产业中的教科文卫投资增速加快,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16.5%。
从创业创新、吸纳就业以及社会认知度的角度来看,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面继续表现良好。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一项数据分析显示,网民对第三产业关注的频次高达72.8%,而在具体行业中,金融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两个高附加值行业被提及率最高。来自发改委的数据则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新兴服务业仍是双创热点,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登记企业62.7万户,增长37.9%,位居各行业前列。
综合以上数据来看,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企业营收,以及新增企业、吸纳就业等方面都延续了2015年的增长态势,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的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中,文化产业的多项指标都位居前列、非常突出,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
除此之外,业界期盼多年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在2016年的出台,以及一系列重要文化产业政策的颁布,在不断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再次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基本面的向好。
融合:文化产业从顶层设计的各个维度切入经济发展
随着文化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进入2016年后,当人们再谈起文化产业的融合时,所指的绝不仅仅是如创意设计融入其他产业,或者文化与旅游、体育、商业等的“嫁接”,而是指文化产业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组成新的概念框架和产业集群体系,并获得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推动。这种融合从本质上来讲是对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一种认可,也显示了在更高的层面统筹协调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性。
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致辞中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在这里,从促动消费升级的角度,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健康、养老产业并列成为幸福产业的一种。在这样一个概念框架下,文化产业被融入推动幸福产业发展的总体政策设计中,而与其他四种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应有之义。随后,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提出要围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五大幸福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不断释放潜在消费需求,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对幸福产业促动消费升级进行了整体部署。
2016年11月,在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产业一起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列中,提出到2020年,数字创意产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数字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不言而喻,其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领域,强化了各相关部门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投入。
基于以上的政策走向,我们可以认为,当前,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突破了企业、产业进行具体合作的层次,而进入了顶层设计的较高层面,不仅意味着文化产业与整体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而且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将获得来自政策层面的更大力度的支持。
消费者话语权: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文化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简单地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但在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一直被视为后发产业,经常是以补齐发展短板为主要诉求,往往导致作为产业终端的文化消费者被忽视。但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进入2016年,这一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消费者的地位和话语权越来越受到重视。
2016年,在2015年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文化部、财政部在当年5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工作。2016年6月,首批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目前,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而这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引导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重点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行为等都会作为大数据被收集和整理分析,从而探索建立扩大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
2016年,我国电影票房最终定格在457亿元,增长率仅为3.7%,不仅总量离年初定下的600亿元目标相距甚远,增长率更是遭遇了从上年的接近50%到如今不到4%的断崖式下滑。至于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下滑,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对前几年电影产业无序式疯狂增长的一种报复式的反应,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随着观众欣赏水平和品位的提升,之前那种不论什么影片都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换句话说,随着电影市场上供给的增多,如果不主动进行供给侧改革,提升电影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类型,来适应如今电影消费者更高的要求的话,那么电影产业未来走向如何仍旧不明朗。
虽然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发生的变化还有很多,但总体来说,在这一年当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新动向仍在于其与整体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向着更符合产业发展自身规律的方向前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部门、区域之间的壁垒还有待打破,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待调动,但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面貌,也许就孕育在这个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