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生命的方向

《记住乡愁》播出以来,已创下近20亿人次观看的纪录。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还是“篷门今始为君开”的守望者,都从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这也是继续拍摄第三季的原因。本文作者郭文斌作为这档节目的文字统筹,比较了解散落在中国古镇之中的家国情怀和文脉传承。相信他笔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同样可以感动你我。

——编 者

伴随着先祖们几千年的生存实践,中华文化的精髓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华儿女的一片蓝天与大地,阳光与空气,日用而不觉。如何通过镜头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方便人们了解它的巨大价值,从心底升起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是一件值得思考的大事。将于2017年元旦开播的《记住乡愁》第三季,共60集节目,便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超常集成和空前博览,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跨时空汇聚,也是中华民族文脉的抢救性修复。通过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中华大地的好风水,感受到华夏儿女的好风气。它让我们确信,中华文化完全可以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历史性命题提供模板。

(一)

不同于《记住乡愁》第一、二季瞄准古村落,第三季的内容是古镇。众所周知,古镇有商贸、戍边、大户聚居等主要成因,这意味着选题拍摄更有挑战性。

既然是古镇,就有不同于古村落的许多看点。如果说第一、二季展现了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天然之美,表现了父子有亲、兄友弟恭、夫唱妇随、长幼有序的伦常自觉,表达了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的职分自觉,讴歌了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生命自觉,那么,第三季则在继续深化前两季主题的基础上,侧重表现建章立制、遵约守契、义利有度、合作共赢的工商文明,重点挖掘传统文化中能够在当代有效传承、发展,能够充分融入当代人精神血液、为现代生活提供建设性精神营养的文化要素。

山东大津口镇挑山工的故事,是完全可以和第二季中郭亮村媲美的生命赞歌,它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劳动的光荣,那种劳作之美,坚忍之美,毅力之美,可比江河之永、日月之恒。江苏漆桥镇孔子后人胸怀苍生、重义轻利的善举,在基层社会人们最关心的居民健康管理、留守儿童教育、合作社经营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实践;江苏同里古镇“明取舍、知进退”的生动故事,让我们看到儒道两家文化在生命进退关口的独特价值,完全可以作为一剂良药开给当下被单向思维挟持而受焦虑抑郁折磨的人们;曾因考中72位进士而闻名天下的山东新城古镇王氏家族世代清正廉洁的感人故事,一定会给当代中国的廉政建设提供新的启示。

浙江乌镇为什么能立于时代潮头,成为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安徽三河镇为什么能够诞生名闻天下的“诚信菜单”名牌;南浔古镇为什么能够创办中国民间历史最长、授奖学生最多的奖学金;“中人制度”为什么能在陕西漫川关古镇大受欢迎……编导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作了让人信服又具有美学品质的解答。

作为村落和城市的过渡地带,古镇成为寻找古今、中外、公私文化价值最大公约数的关键地带,也是仁义思维和利润思维中和的关键地带,生命大义和商业利益如何水乳交融,家国情怀和个人诉求如何妥善平衡,在第三季都可以找到现成的典型。

(二)

这是西藏昌珠古镇,一个夏天,达瓦正在农田干活,突然,他看到一辆正在倒车的拖拉机后面有个看上去不到三岁的小孩。眼看拖拉机就要轧到正在玩耍的孩子,达瓦就在那一瞬间毫不犹豫地扑了过去,把孩子推向一边,孩子的命保住了,但他的一只脚却没有来得及从拖拉机下收回。脚被齿轮卷住的剧痛,让达瓦瞬间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县医院里,永远地失去了那只脚。那年,达瓦年方二十。

在漆桥镇的漆桥村,有一座将军庙,里面供奉的是一位曾为当地百姓英勇献身的新四军营长。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漆桥镇地处苏皖交通要道,成为国民党军队和日军的必争之地。而新四军为了建立敌后根据地,保一方安全,也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当中,新四军伤亡惨重,一位营长在激战中身负重伤,最后只能半坐半靠在一棵大树底下,准备与扑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后来他被一对老夫妻冒死救回家中,他牺牲后,村民们从家里拿来门板拼成棺材,埋葬了这位新四军营长。半个多世纪过去,村人依然没有忘记这位英雄。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越发幸福美满,漆桥人又想起了当年牺牲在此的新四军营长。在当地几位老者的倡议之下,大家决定集资捐建一座寺庙,用来纪念这位无名英雄。这个决定做出以后,古镇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只用了短短半个月时间,一座“将军庙”就建成。之后,村人自发组织轮流值班,保证每天上午都有两人到庙里洒扫、敬茶、焚香。如今已经87岁的朱克满老人,每天下午3点多钟都要到庙里来转一转看一看,再给英雄敬上一支烟,两年多来风雨无阻。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当兵是好兵,当菩萨就是好菩萨。他为我们老百姓牺牲的,我们老百姓要尊重他,你不尊重他没关系,我要尊重他,这是我的良心。好士兵保卫一方疆土,好菩萨保佑一方生灵。为此,朴素的漆桥人,第一碗新煮出来的米饭,第一笼新蒸出来的青团,第一锅新做出来的豆腐,所有好东西,都要首先敬献给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同样,在福建崇武古镇,不到半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庙宇就有十几座,用于祭奠各个时期为了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英雄。这其中,就有一座解放军庙。80多岁的曾恨就住在这座庙里,近20年来的每天清晨,她都要献上一杯清茶,陪牺牲的英雄说会儿话。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反攻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崇武成为重点攻击对象。一天清晨,国民党飞机突然来袭,炸弹呼啸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几个年轻的身体跳起来,将年幼的曾恨紧紧地护在了身下。空袭过后,曾恨平安无事,5名解放军战士却被炸得血肉模糊。“给解放军盖庙,我有三个心愿——一是让他们住在庙里面,刮风下雨,他们有个家;二是他们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我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三是我们要做一个榜样给下一辈看,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新中国。”修改台本时,曾恨的这段话让我热泪盈眶。

(三)

相较于一二季,第三季的选材和表现更加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协和万邦、求同尊异、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理念在第三季节目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人类和谐相处的生存画卷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展开,东西方文化元素从碰撞到吸引,从相斥到包容,在一出出节目中清晰可见。

不同于古村落,古镇建筑及其文化内涵及延伸意义不可避免地成为第三季的一个拍摄重点。因为它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它们不仅仅是飞檐画栋、青砖绿瓦,而且是文化融合的见证,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上,都有一桩桩文化交流的故事。它们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吸收力和包容性,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中和”,因为“中和”,它既有自然性,又有人文性,更有社会性。天人合一的频率,天理人欲的尺度,都在这个“中和”里。

危难之时,勇于担当,敢于担当,是当下中国最需要的精神力量,第二季播出的河北郭亮村曾经演绎过这种血性雄风,让人欣喜的是,在第三季的山东大津口,我们再次看到了。

1982年,泰山开始修建中国第一条客运索道,当时设备都从国外进口,各种钢铁构件体积巨大,最大的驱动轮直径达到2.8米,重量超过五吨。泰山管委会尝试各种方法,都未能把这些设备全部运到山顶,最后他们辗转找到大津口镇,向挑山工陈广武求助。陈广武有16年的挑山工经验,他发明了“大架子”,把驱动轮绑在大架子上,抬着上山。这种方法,能使所有挑山工在受力均匀的同时各自发力。加上开道和垫后的,总共148人。行进过程当中,陈广武就坐在“大架子”上面,高声喊着号子,指挥方向保持队形。抬“大架子”不怕路陡,最怕拐弯。云步桥有急弯,人称“三瞪眼”,最难通过,因为经过此处时,分布在不同位置上的挑山工们最容易受力不一致,如果稍有不慎导致队形散开,走在后面负责托举的64位挑山工就会被五吨多重的驱动轮死死地压在下面。他们就又安装绞盘,用绳吊起来,人在下面托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啊!一声声号子,响彻云霄!一尊尊古铜色的脊梁,在盘道上无比艰难地一点一点往上移动,无数颗汗珠顺着古铜色的脊梁滚落下来,摔碎在十八盘的石阶上。泰山的挑山工们,就这样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所有索道配件硬生生地抬上了南天门,也把他们的奋勇精神和动人故事,留在了离天最近的地方。如今的泰山索道,每年都要运送近300万游客上下泰山,使用的全部都是当年陈广武他们通过肩挑背扛运送到泰山顶上的配件!

人们问陈广武,坐在自己建起来的索道上,感觉什么样啊?他说,“感觉给年轻人造幸福了”。“给年轻人造幸福”,多么朴素的语言,却传达了大津口人泰山一般的心量,正是这种心量,造就了挑山工精神,造就了“石敢当”气魄,也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坚忍和顽强。

(四)

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家族的生命力,从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经验支持,是第三季更加自觉的主题。

江苏漆桥镇的拍摄制作不算最精彩,但选材却具有特殊意义。其中有几位人物是孔子后人。他们骸垢想浴、执热愿凉、有肝有胆、有情有义的壮举,让我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什么是宽仁大爱。

南宋年间,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孔潼孙,受邀赴金陵府学任教,他带上家眷从浙江迁居南京。每当旱涝灾害发生,市面上的稻米价格一般都会疯涨,但是据《高淳县志》记载,在过去的700多年里,每逢大灾大难,孔家都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明正统年间,孔氏族人一次性捐出粮食两千石,救活了当地百姓6800余人。朝廷大为感佩,对孔家进行嘉奖,赦封好几位孔氏族人为“义官”“义民”。

从小在漆桥老街上长大的孔辉,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工作,而是回乡做了一名村官。工作没多久,孔辉看到村里有不少孩子因为父母都外出打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放学后只知道四处疯玩,不仅作业没有人管,安全方面也得不到保障。于是,他萌生出要为当地留守儿童办一个免费课外辅导班的念头。孔辉与两个同伴说干就干,把课外辅导班办在了留守儿童家里,四五个家庭一组,一家一家轮流去给孩子补课。所有费用都自掏腰包。从那以后,孔辉每个月的工资,有一半左右都花在了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上。人手不足,他们就每人身兼数职。后来,孔辉的免费辅导班升级成为“淳文公益文化中心”,成为独立的社会公益组织,公益中心的孩子,也从最初的三五个发展到将近一百。很多当年受到孔辉帮助的孩子,在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回到公益中心来服务,帮助他们去看护那些更小更弱的孩子。除了漆桥本地的年轻人,南京城里还有十几所高校的数百位大学生志愿者每年自愿来到“淳文公益文化中心”,免费帮助这些孩子。

孔祥清是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他从家乡漆桥考到了南京医学院,后来又远赴德国攻读医学博士。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后第二天,孔祥清就主动请缨,带领江苏省医疗队火速赶赴灾区。为了救治更多伤员,他拒绝了上级让他留在安全地带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重灾区平武县平通镇。当时,抢救生命肯定是最为首要的问题,但是学识与经验都异常丰富的孔祥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现场隐藏着的另一个重大危机:灾后现场没有防疫方面的专家。为了防止发生瘟疫等次生灾害,孔祥清运用自己深厚的医学积淀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在现场实行调度和组织工作,他将江苏省医疗队一半的工作人员布置到防疫岗位,组成了一个临时防疫小组。在专业防疫人员到位之前,医疗人员就先顶上。他们的工作方式立刻得到“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肯定,并将这种方式在整个灾区迅速、全面地推广开来。在孔祥清和他的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汶川大地震”灾后没有发生一次疫情。抢险救灾工作结束之后,孔祥清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在重灾区平通镇采用的工作模式,也被总结为“平通模式”。后来,孔祥清又探索一种心血管领域的“平通模式”,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预防,将心血管病患消除在发病之前。目前,这项造福百姓的工作,已在他的家乡漆桥古镇全面开展起来。

(五)

《记住乡愁》还对清正廉洁的价值作了深入开掘。山东新城镇王氏家族的反腐故事,最为典型。无论是明时把贿赂者的礼品投进大江的四世祖户部员外郎王重光,还是清时废除恶习琼花宴的八世先人扬州府推官王渔阳,或是新时代拒收3000元红包的工程技术负责人王学东,从他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到穿越时空的廉洁之美。他们留下许多朴实的话:“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建筑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这次我让你顺利过了关,以后万一出了事,我们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严重的话,甚至是牢狱之灾。”这些话,让我们知道王氏家族为什么会成为“齐鲁第一大进士家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渔阳为他出任唐山县令的儿子王启汸写的《手镜》,已经成为这个家族的精神高峰。王渔阳为什么要把“王氏家训”名为《手镜》,其中有着无尽的深意。镜者反照也,意为只有时时反躬省察,从心中消灭私念,才能不做错事;镜者明也,意为只有点亮心灯,找到根本光明,才能不走暗路;镜者止念也,意为只有止住妄念,安静如无风之湖面,才能映照万物。由此“镜”字,人们可以联想到干净、安静、清静,可以找到生命的方向,最后完成的是人生的大境界。

《记住乡愁》给人们提供的,正是生命的方向。(郭文斌 


上一篇:21世纪中国文坛为何少“传世之作”
下一篇:廊坊市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将举办六大板块系列文化活动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