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相生,天道人情并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对四季变化转换规律的总结,是关于时间的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二十四节气”仍起作用。因此,“二十四节气”不只是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方式。
恰逢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之时,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几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是文化学者余世存从大文化角度撰写的关于节气时间的书。“如果借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就是讲节气与我们个人和社会关系的书,节气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如果借用霍金的话来说,我的这本书是讲中国文化里的《时间简史》。”
余世存在回复记者集体采访的时候,多次谈到自己如何看待“节气时间”:
“人不分古典现代,都跟时间有深刻的联系。就像我们经常说,时间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却总是忘了了解这个朋友、珍惜这个朋友。生物学有几个关于时间的概念:调时、定时。定时是生物调节自身生命活动,使之按照一定的时序起动、进行和终止的过程。植物的开花与蜜蜂的采蜜同步;而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的交配时间异常短暂,交配双方必须准时到达同一地点。科学研究的结论是,准确的定时能力是生物世界得以进化到目前规模的一个必要条件。”
“但很遗憾,我们现代人在调时、定时方面不如古人,不如大自然的动物、植物。我们把时间紊乱当作一种进步,把超越时间当作文明的飞跃,这是片面的。任何生命,乃至非生命存在,都有时间的烙印,比如钢铁也有记忆。任何生命都在演进中把握自己的时间,如果我们不把握到自己的时间,我们就会被圈子的时间、网络时间、微信时间、社会时间裹挟走了。”
“我们现代人超越了时间,我们失去了时间感。古典时间有一日之计,一日之计在于晨;有一年之计,一年之计在于春;有百年大计,有千年忧患,但现代人没有这种感觉。时间对我们来说只具有背景符号的意义。”
余世存将“节气”前后字调换,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如果不注意节气时间,层层相因,冬天节操碎了,春天无精打采,那么节节败退,我们个人就在一年两年里白白度过,既没有节气,也没有气节。”所以《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希望能够让每个人调整、确定好自己的时间,真正让自己的“时间开始了”。
另一位文化学者沈胜衣在《二十四:节气书画》简明地点出:“节气是时序的刻度,正隐含了历史的凝结和生命的变化。”书中,画家冷冰川以画,作家沈胜衣以文,循着二十四个时间节点,各自探求历史与生命深处的精神面目,分头刻写似水年华消逝时光,联结成为一本小书《二十四:节气书画》。
节气不仅是天时,也是人时。
余世存写节气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天文时间跟人文世界的关系,但越写越生敬畏心,他认识到天文时间跟人文时间是相一致的,天文时间是对人文世界的提醒、暗示或示范。比如,清明节气“君子以议德行”,他在结尾写道:“人生或日常生活能否清明,一个人是否是一个干净的人?就像清明节名称本身提示的境界,在清明节期间,值得我们扪心自问。”
沈胜衣谦逊地说“这本微薄的小书,是我们怀着敬意呈付给人时的。”《二十四:节气书画》中谈到一句古语“敬授人时”:“《尚书》记尧帝时将历法付与百姓,使知时令变化、便于农耕,称为‘敬授人时’。我觉得只取这四字的字面意思,也很可回味。《中国国家地理》曾做过一个二十四节气专题,其中魏毅的文章指出,节气本来就并非单纯为农业服务,而是反映了古代‘文与人事的纠缠’。就是说,节气中是有‘人’的。”
“节气之人文意义,就在于体现了形而上的时光、广义的生命。天时人事相生,天道人情并行,乃宇宙之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