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百花竞艳春满园——廊坊市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滕佩智 本报通讯员 张银平 彭智宏

周周有大戏、周周有电影、周周有演出……这是三河人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三河市通过盘活存量、集中利用的方式进行合理布局和改扩建设,以市文化中心为龙头、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为枢纽、村民文体活动广场为基础的高标准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香河县为树立自身文化特色,倡导各村镇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力求 “一站一品”、“一村一特色”。全县9个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标并投入使用,300个村街文化活动室投入使用, 实现了县镇村三级全覆盖,让文化真正成了润泽人心的甘露。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廊坊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各地结合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创新,全市文化事业可谓百花齐放。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大力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多途径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文化事业发展如火如荼,文化之花盛开城乡,惠泽百姓。

基础设施同步建设 文化新风吹遍城乡

每年5月至10月,三河市文化中心广场总是人山人海,叫好声不断。为了让广大群众实现“闲有所乐”,三河市政府邀请国内知名文艺院团为市民演出,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表演。

近年来,三河市坚持“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原则,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场以上,让老百姓不用花钱、不用进剧场就可以看到精彩的大戏。不仅看戏,为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三河市大力实施电影“2131”工程,增加放映场次,实现每周看一场电影的目标。

三河市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下移,放到了全市395个村上。在102个中心村筹建了标准化、多功能的村民文体活动广场,常年免费开放,吸引周边3个村的村民,形成了 “一托四” 村级公共文化发展模式。

“三河模式”是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通过新建文化设施、购买商用设施、改扩建原有设施、整合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推动文化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市级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置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实现了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阵地、镇级为纽带、村级为延伸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目前,我市已经建成了霸州华夏民间收藏馆、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中华戏曲大观园、李少春大剧院、三河市文化中心、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厂民族宫等50多座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市县乡村四级13个大类的文化馆站、剧院广场、艺术展馆、诗书画院等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构建起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半小时文化圈。众多文化设施在惠及百姓的同时,也营造出一道道独具廊坊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创新融合文化资源 实现服务效能最大化

作为公共文化窗口单位, 廊坊图书馆服务体系在综合考察研讨的基础上, 开创了 “纵横联盟模式”。即以廊坊市图书馆为中心馆,纵向推进市、县(市、 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横向与院校、企业、部队、民间图书馆建立联盟,为市民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集20个分馆、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并辅以门户网站、手机图书馆、短信、微信等于一体的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系统平台上运行图书达到185万册,数字资源增至47TB,服务读者14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践行 “互联网+文化” 模式,建设 “文化同行”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整合全市文化服务项目,采取“文化团购”、“免费预约”方式提供“点餐”服务,建立快捷反馈渠道,以需定供,已吸纳5家民营文化公司加盟公益服务。自2015年10 月上线以来,推出预约活动100多个,注册用户5万人,点击量超过160万。

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六个结合”发展模式,廊坊公共文化建设实现了与“美丽乡村”建设、与非遗保护传承、与民俗文化收藏、与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与农业观光旅游的有机融合。这 “六个结合” 模式的乘法效应,使我市的文化生态得到进一步完善。

树立文化活动品牌 打造靓丽文化名片

大厂回族自治县结合县域实际,在城市、社区、乡镇、农村、厂区、学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演出、场场有新意”的“彩色周末”广场活动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成为大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大厂县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全市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射。一直以来,我市通过常年持续的品牌活动,让文化融入群众,丰富百姓生活,以品牌活动的持续性和规模化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每年组织大规模的“幸福廊坊”文化艺术节和“彩色周末”群众广场文化活动等500多场次,不断创新丰富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

示范区创建期间,我市深入打造了“梦想如歌”合唱艺术节、“双百”优秀作品巡展、廊坊特色文化博览会、“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书香廊坊”读书会、“廊博伴我成长”、文化体验大讲堂等十大系列文化品牌,每年组织开展百场以上精品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深化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牵头主办了京津冀合唱音乐会、京东大鼓书会、非遗精品联展、传统音乐研讨会等区域品牌文化活动,打开了三地之间高层次、全方位深入合作的大门。期间,我市还获得了“中国书法城”“中国合唱基地”等品牌荣誉。

当前,我市正在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通过打造一张文化体验城市名片,建立十大优秀文化队伍,组织百场精品文化活动,建设千个文化惠民中心,评选万户文化示范家庭,将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树立起响亮的文化品牌,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而不懈努力。


上一篇:唱响市井的“田园牧歌” ——广阳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综述
下一篇:我市召开电视艺术片《李少春》协调会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