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故事汇
【百姓故事汇】王宝齐:半世村官路 一生基层情

 

半世村官路 一生基层情

---记文安县孙氏镇西大有村支部书记王宝齐

 

在县城南边的一些村子,论经济不如西边,论交通不如东边,论环境和发展势头又不如北边,它们唯一能和别人比的就是村子凝聚力强、村里稳定和谐、村民安居乐业,当然,前提是村里有一位一心为民的领头人。文安县孙氏镇的西大有村就是这样一个村,村支书王宝齐就是这样一个领头人。

弃商从政,回乡试任村支书

说起王宝齐,这可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年轻时当过兵,退伍以后下海经商,正赶上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做生意捞到了第一桶金,在天津开了自己的公司,赚得盆流钵满,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拨人。

富起来的王宝齐衣锦荣归,回乡探亲,开着新买的汽车却怎么也进不了自己的村,坑洼难行的泥土路将王宝齐挡在了村外。无奈,王宝齐只好把车停在了乡政府的大院,有幸结识了当时的乡党委书记。聊起王宝齐所在的西大有村,这位书记可发了愁。西大有村不但没有像样的路,连个村干部都没有,村里事务无法开展,公粮也收不上来,村民经常打架闹事,上访不断。村里的党员都当过村干部,没一个能坚持下来的。听说王宝齐当过兵,年纪轻轻又是党员,党委书记就建议他回村当村支书。生意正如日中天的王宝齐哪里肯听,任这位党委书记再怎么游说,也没太当回事。

可是王宝齐要回村当村支书的消息却不胫而走。村里人听说宝齐回来了,还要给大伙当村支书,个个举手赞同。村民的热情支持和乡党委书记的殷切鼓励让王宝齐有些动摇,想想村里落后的现状以及村民们贫苦的日子,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在年轻的王宝齐心里油然而生。他松下口来,答应给西大有村当一回村支书,但因为年轻,所以只是“试着当”。

就这样,王宝齐成了西大有村的村支书。

一任24年,俯首甘为孺子牛

初当村支书,环境还没熟悉过来,现实的问题就来了。上一任村支书在任已经是很多年前,什么都没给村里留下,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村支部唯一的财产就是一根系着广播喇叭的铁管子,孤零零地矗立着。

面对这种窘况,王宝齐果断决定将自己在村里的老房子作为村委会办公室。亲自走村入户,查访民情,了解村里最迫切的问题。修路的事就这么被提上日程。进村的路是王宝齐走上村支书道路的原因之一,修好那条路需要10万元,在当时10万可不是个小数目,他拿出1万,剩下的钱由乡政府牵头组织,三个村几经筹措,钱终于凑齐。

动工那天,在王宝齐的号召下,西大有村全村老小都来帮忙,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子,大家都拿了铁锹来干活。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王宝齐,“不能对不起乡亲”这句话在王宝齐心里扎了根。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王宝齐在村里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在十里八乡都还用垄沟浇地的时候,王宝齐就带领村民进行了水利改造,集资买了管道,让全村1000多亩地都用管道浇上了。为了活跃村里的经济,让村民多条挣钱的道,王宝齐设立了集日,逢三、逢八周围村的人都过来赶集。原本冷清的西大有一下子热闹起来。

西大有没有什么特色产业,村民以种地为主,王宝齐就在种地上动起了脑筋。1998年,王宝齐带领村民开始种植旱作小麦,全村百亩地膜小麦试验田蔚然生长,庄家大丰收的时候,村民脸上都挂满了幸福与感激。2000年,西大有成为全县农业试点,开始试种糯玉米,一种就是10年,西大有的糯玉米闻名乡里。

除了糯玉米,西大有更有名的就是大棚菜。王宝齐专门从农校聘请了两名大学生教村民种菜。村民们晚上听课学习,白天跟随老师进棚种菜,几年下来,就掌握了种菜技术。大棚种植在西大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108个大棚遍布村北,每个棚每年9000元的收入让村民着实尝到了种菜的甜头,个个念着村支书王宝齐的好。“种大棚可是件辛苦事,宝齐每天都跟着在大棚里忙乎,哪天要是起风了,就算是半夜他也指定第一个到大棚!”说起这位尽职尽责的村支书,村民们赞不绝口。“老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有把老百姓当自己人,老百姓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只要在村里碰见,父老乡亲们都会热情地和王宝齐打招呼,“那种感觉很自豪,村民给我的笑容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王宝齐认真地说道。

在村支书王宝齐的带领下,村里还成立了“中原牲畜交易市场”,一时间客从八方来,全国各地的客商往来不绝,每年交易额达数千万,西大有村着实兴盛了起来。有人编了顺口溜形容村里的情景,“村北蔬菜,村南粮,村西市场梨树行”,鲜活地展示了西大有村当时的繁荣村貌。

从王宝齐上任至今已经24年,24年来他从未懈怠,始终为全村人指引着新方向。有人问王宝齐,当初放弃生意回乡当了这么多年村支书,你后悔吗?王宝齐说:“经济条件好不是本事,是机遇,但村支书当得好却不是机遇,而是本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没有什么后悔不后悔。”

与时俱进,造福百姓塑新村

“不后悔”的王宝齐继续着他的村官之路,西大有村的村民在“领头雁”的带领下,生活蒸蒸日上,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

自我县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以来,西大有村紧跟时代步伐,先后投资50万元,重修了通村路;投资30万元新打机井1眼;投资50余万元,将村里的大小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投资20万元安装了路灯,实现了亮化。特别是自去年以来,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又总投资75万元新建精品景观一处,自此村街面貌再焕新颜。

去年,管区筹备镇文化站的建设。在王宝齐的争取下,镇文化站建在了西大有,为配合文化站建设,王宝齐征得村民同意,将村里总价值70余万元的两套120平米的楼房、6间平房和两块规划活动场地提供给了文化站。随着文化站建成投用,村民们又多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到读书室看书,去活动室排练,到篮球场上挥汗如雨,或是阳光尚好的午后在休闲亭廊里拉拉家常。在文体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村民们也将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从自建了这文化站呀,现在人们得空就去文化站唱唱歌跳跳舞看看书,打牌赌博喝酒闹事的基本没有了,大家没事儿就在一起活动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和谐了人际关系,这文化站可真是个好去处!”说起村里的文化站,村民们满面笑容的说到。

和其他村不同,王宝齐从来主张为村集体累积财产,他的理念是:把每分钱都花在老百姓身上。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王宝齐在村里盖起了新民居,并以超低的价格出售给村民,“用乡亲们买得起的价格,就算是村里倒贴,也要让所有村民都住上楼房。”王宝齐说得斩钉截铁。

如今两栋新楼拔地而起,不少村民已经住进了楼房,水电气全通了,住进楼房的村民欣喜万分,“楼房里就是暖和,又干净又舒适,以后大家伙都住进来才好呢!”新民居还在继续建设,按王宝齐说的,争取五年之内让全村老百姓都住进新楼房。

然而,这并不是王宝齐的终点。王宝齐还计划着将来用新民居置换了老百姓的地,在原地盖一座养殖场,利用村里的自然地理优势,将全村建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基地,对接全国的肉联厂,并吸收村民入股,让全村人都能享受村集体带来的实惠。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王宝齐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些话。正是有了当初那句“不能对不起乡亲”的誓言,王宝齐将半生都赋予了全村百姓。“乡亲即家人”、“为家人做事无怨无悔”、“把自己放低,才能和乡亲们在一起”,王宝齐的话掷地有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做了他该做的,也得到了他该得到的。“半世村官路,一生基层情”,王宝齐的人生便是如此。

 


上一篇:河北第三期“365百姓故事汇”省级预赛举行
下一篇:【百姓故事汇】吴咏莲:奉献青春无悔 铸就桔色丰碑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