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故事汇
【百姓故事汇】“廊坊好故事”复赛第六期

       本报记者 崔帅/文 杨锦乐/图

      《心坎里飞出快乐的歌》

       讲述者:王立文(安次区东沽港镇泊庄村农民词作家)

        过去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应征入伍,如今,他虽已脱下军装,成为普通的农民,但军旅生涯练就的优良作风,让他继续书写着不一样的人生。他就是安次区东沽港镇泊庄村农民词作家王立文。

       王立文于1978年光荣退伍。脱下军装的他,用手中的笔,书写生活,歌颂党,赞美着祖国的山水,有的歌词经作曲家谱曲后,在不同的人群中传唱。

      2012年9月25号,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下海服役,王立文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无比振奋。他说,这是中国强国的象征,彰显着国家的强盛,便写出了歌曲《我在航母上起飞》。2016年5月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学习李保国同志,结合“两学一做”,他又写出了歌词《我们爱着你 李保国》。经北京二炮作曲家史长磊谱曲,河南歌唱家彩云演唱后,迅速在网上走红,深受大家喜爱。

      几十年来,歌词陪伴着他的成长,他也在歌词写作中赞美着,感动着,让更多人在他的歌词中看到美好、希望。

     《光明使者,贴心好人》

      讲述者:王胜杰(大城县纪委干部)

      王胜杰讲述的故事主人公是大城供电公司的于留庄。作为一名农村电工,老于近四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保障着辖区供电的顺畅、安全;同时,他还像一个暖心使者,不断给辖区村民带去帮助。

      老于身高不足一米七,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管辖魏胡、西高庄、汉留各庄三个村街1100多户用电。为了更快地做好抢修工作,2009年,老于东拼西凑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将抢修工具都放在车上,不管严冬酷暑、白天黑夜,一有报修电话,老于都能以最快速度赶过去。辖区内的村民似乎把老于都当成了自家人,灯绳断了、灯泡坏了,都第一时间向老于求助。去年三伏天,雷雨频繁,村街抢修工作异常繁忙,老于终于撑不住病倒了。这天,他正在输液,西高庄一户村民打来电话说家中没电了。老于一听,立刻拔下针就往外跑。老于说:“只要是电出了问题,就事比天大。”

      从2011年起,老于的事迹就先后被市、县电视台、《廊坊日报》《河北工人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成为整个冀北电力系统的“名人”。但不管是谁问起,老于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个电工,干的都是该干的事儿!”

     《那一刻,我们的心情异常沉重》

      讲述者:李筱雅(廊坊9958应急救援队)

      李筱雅是“廊坊9958应急救援队”的发起人之一。救援队刚成立时,只有五个人,到现在刚满一年,团队的志愿者已经超过了1000人。团队成立以来,有几百名受困群众得到及时援助。救援过程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成功也有失败。李筱雅讲述了一个让他们心里异常沉重的故事。

      2017年11月23日晚,救援队突然接到文安县一位爱心人士打来的电话:当地一个12岁的男孩失踪了,请9958给予支援。当即,救援队指挥部启动紧急方案,抽调霸州、永清救援队 40名精干队员,在男孩家方圆50公里范围内撒网式徒步寻找。经过几日排查,搜救范围逐渐缩小到走失孩子家房后的一条“垃圾河”。

      随着天津、雄安雄州、安徽阜阳、安徽太和等外省市救援队的加入,2017年12月1日12时48分,救援队员在河道靠近南侧发现一名溺水儿童,经家属辨认,正是苦苦寻找的孩子,经过警方确认,溺水者已经不幸遇难。

      听着遇难男孩父母撕心裂肺的哭喊,救援队所有的成员心情异常沉重,也让李筱雅对普及避险自救知识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今后,救援队要继续宣传应急知识,让更多人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自主避险,自救、互救,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残疾修鞋匠的诗意人生》

       讲述者:吉雅娟 (大城人民教师)

       吉雅娟讲述的故事主人公是大城县后北曹村的残疾人修鞋匠赵志信。

       赵志信生于1965年,一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终身致残。儿时,他每日由两个哥哥背着去上学。赵志信上完二年级,哥哥们便已升入临村的中学,他因此辍学,性格也有些自闭。

      1985年初冬的一天,赵志信从母亲捡回来的一堆废品里看到一张旧报纸,上面刊登着张海迪的事迹,令他惊奇而振奋。于是他打定主意,要自己养活自己,不能成为家人和社会的累赘。

      他自食其力的尝试是从卖冰棍开始的。一个夏天,赵志信挣了四十多块钱。那年冬天,他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一架二手的修鞋机,开始了修鞋之路。除了起早贪黑地忙活,没事他就自己琢磨。慢慢地,他摸索出修鞋的门道,生意越来越好。

      经济上的自立并不是赵志信人生追求的终点,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每天除了修鞋,他保持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政治、民生、文学艺术都是他关注的焦点。尤其在书法、诗歌、散文等方面还小有成就。

      多年来,赵志信创作了大量诗词,一首长逾千言的《野居赋》显示了他扎实的古文功底:“……野居村外,月朗风清,屋雅何须大,花香无须浓……斗室之间,能晓天下之事;方柜之内,可藏古今之词。”

      一个残疾修鞋匠,在困境中活出了诗意,赵志信常说:“身体的不自由,不能限制思想的自由;心里有阳光,就不在乎是白天还是黑夜。”

      《为死者言为生者权》

       讲述者:韩颖(永清县公安局女法医)

       2013年,韩颖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正当她即将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时,却被永清县公安局一则法医招录公告所吸引。就这样,她从一名准医生,成为了一名法医。

      工作4年,韩颖参与配合解剖检验尸体180多具次、人体损伤鉴定1500多人次,无一差错和异议。这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一个案子,是夫妻俩吵架,男的给了女的一个耳光,女的倒地就没了呼吸,经120证实已经死亡后报了警。为明确死因,他们决定对尸体进行解剖。在跟死者儿子交涉时,少年一下子扑在妈妈的身上。韩颖走过去,抱住他的肩头说:“孩子,我们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也不想你妈妈死得不明不白,对吧?”

       经解剖发现,由于死者被打的时候头部猛地转动,造成基底动脉环处断裂致死。那次,韩颖缝合得异常仔细,当儿子看到妈妈别无异样的模样后,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就在这个案子的同时,永清县发生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一死一伤。还在哺乳期的她,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因为案情重大,他们连夜解剖尸体,并反复勘查现场。经过一系列工作,案件成功告破。当时韩颖的孩子才10个月,她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给孩子喂奶。案子还没破,奶却早早地憋回去了。

       望着半梦半醒、使劲儿往怀里扎着、想要吃奶的孩子,韩颖的心都碎了。“宝宝没奶吃了,我心里比谁都难过,但是,我不仅是母亲,我还是法医,我得对得起身上的警服、头上的警徽!”

      韩颖希望通过她的讲述,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医的工作,希望大家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医者之路》

      讲述者:高鹏(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

      救死扶伤,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每个医生的神圣职责。对此,身为医生的高鹏深信着,无怨无悔。

      高鹏记得他在普外科转科的时候,收治了一名刀刺伤的患者,是个17岁的小伙子。初步判断,患者腹腔内肯定伤到大血管了,需要马上手术治疗。当患者腹腔被打开的时候,高鹏和同事还是倒吸了一口气——下腔静脉、门静脉都断了。高鹏和同事一边输着血,一边阻断破损的血管,在器官能承受缺血的短时间内抓紧时间手术。时间到了,压着破口,放开血管,缓解一会儿。然后再阻断,再接着吻合血管,周而复始。而血管吻合是一种极其精细的手术,吻合的血管必须没有毛边,没有褶皱,更不能有渗漏。那台手术进行了八个多小时,最终患者的血管被成功吻合,手术成功了。

      那一天,是2007年4月28日,是高鹏儿子出生的日子。那一天,妻子因突然早产要被送进产房,给他打来电话。他却因做手术没有接,没有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陪在她身边。当他赶到产房的时候,看到一脸疲惫的妻子和一边安睡的孩子,心里只有亏欠。然而让高鹏更无奈的是,三天后,小伙子因并发症引起其他脏器衰竭,最终抢救无效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高鹏常常问自己:“作为医生,我们透支着自己的健康,透支着自己的亲情,倾注了时间和情感,我们不要什么荣誉,甚至自己的生命,我们守护的是什么?”

      医者之路,布满荆棘,但他们仍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上一篇:【百姓故事汇】“耿佳勇:公益之路 万众一心
下一篇:【百姓故事汇】“廊坊好故事”复赛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