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百姓故事汇
【最美廊坊人】高泽军:37载演绎不离不弃兄弟情

走在通往固安县渠沟乡北罗垡村的路上,一路的泥土芬芳,一路的和善笑脸,一路的淳朴民风。这就是用37载演绎不离不弃手足情深的高泽军的家乡。

早早在村口迎接记者的高泽军看起来精气神十足,咧嘴一笑更多了几分朴实与真诚。他衣着干净整洁,腰板挺得直直的,丝毫看不出已是63岁的老人,看到我们很是开心、热情。

在高泽军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这个演绎37载兄弟情的“情景剧”现场,真实感受弟弟高泽民被照顾的一幕幕。当记者走进高泽民休息的屋子时,闻不到一丝久病卧床产生的异味,再看看高泽民,虽然瘫痪在床但精神状态很不错。

谈起对哥嫂的感情,高泽民激动地说:“感谢哥哥嫂子,要是没有他们我早就去了,这么多年,我吃喝拉撒全靠哥嫂照顾。刚开始瘫痪的时候我心情不好,有时也会跟哥哥拌两句嘴,但他从来都是呵呵一笑,不和我一般见识。”

说起高泽民的病要从1976年讲起,那一年高泽民参加生产队劳动,带着一身汗跳到水里冲了个凉,然后接着打麦子,打麦机的风扇直吹他的腿。第二天一起床,高泽民感觉腿特别疼,只能用脚尖走路。家人将村医找来,村医说是受风寒了,开了点药。因家庭贫困,高泽民也没太在意。谁知,腿不但没有好转,还渐渐恶化了。到了1978年秋,高泽民都迈不开步了,家人将他送到县医院,经诊断,患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骨关节粘连,就这样年仅20岁的他彻底瘫痪在床。

弟弟卧床不起,对于高泽军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高家家境本就贫苦,家中兄弟姐妹7人,高泽军排行老五,高泽民比他小7岁,是家里的老小。高泽军13岁那年,父亲病逝,家中重担全部落在母亲身上,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正读小学二年级的他辍学了。1970年高泽军应征入伍,在部队磨炼5年后,退伍回到家乡。这时,高泽民高中毕业,兄弟俩决心一起撑起这个家,让母亲享受一下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们准备开启新生活时,高泽民却再也站不起来了。

此时的高泽军是一家集体企业的合同工,还遇到了同样在县城磷肥厂上班的霸州姑娘李秀丛,两人相处不错,后来结为连理。高泽军是出名的能吃苦耐劳,干起活来一个顶仨,还升到了车间主任,将来可能转正,这样他们夫妻俩就可以在县城扎根,过起幸福的小日子。可这突如其来的灾祸弄得高泽军措手不及,老母亲整日哭泣,怕小儿子没人照顾,更是让高泽军心里不是滋味,再三权衡之后,高泽军决定放弃县城的工作自己回乡照顾老母亲和弟弟。

高泽军的辞职一波三折。开始他瞒着妻子找人代写了一封辞职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厂领导不答应他的申请。不久之后他又找人代写了第二封辞职信,

厂领导被他的真情打动,答应他请假三个月回家照顾弟弟,工资照发。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弟弟的病却不见好转。最后,高泽军没有再瞒着妻子,而是让妻子代笔写辞职信,李秀丛很理解丈夫。北罗垡村离县城有30多里路,那段时间,高泽军总是抽空往家跑,工作之余,高泽军还到处求医问药,带弟弟到北京治疗。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她格外心疼, 通情达理的她亲自帮丈夫写下了第三封辞职信。就这样,高泽军回到家里,边种地边照顾弟弟,由“旱涝保收”的工人变成了一个“靠天吃饭”的农民。而李秀丛心疼丈夫,1988年也从县磷肥厂辞掉工作,回到村里,跟丈夫一起撑起这个家。

说起丈夫,李秀丛一脸的幸福,夫唱妇随是她对爱情的理解。“当时我也有些不情愿,不想回农村天天干农活,但是看看丈夫、小叔、婆婆,这么需要我,我想忍忍就过去了。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我跟小叔处的跟亲姐弟一样。”之后的几十年里李秀丛就和丈夫一起成为照顾瘫痪小叔和年迈婆婆的主力军,小叔的病怕冷,冬天至少要穿10件衣服,即使是伏天也要穿三件衣服,还要盖上大量的被褥,每天换下来的大量衣物都是李秀丛来洗。

没住新房之前,高泽军和妻子就前后两院跑照顾弟弟,每天按时将做好的饭菜送过来,高泽军夏天帮弟弟擦洗身子,喂饭,冬天帮母亲生炉子。1995年以前,高泽民还能坐轮椅,之后便卧床不起,翻身困难,连嘴都张不开,现在只能吃些流食。2000年,辛劳一生的老母亲因脑出血去世了。去世前,老人问高泽军:“娘死后,你弟弟可怎么办?”高泽军向老娘保证:“您放心,我养他,有我吃的就有他吃的。”

母亲走后,怕弟弟孤独,高泽军一度搬到弟弟屋里,晚上睡在他身边,端水送药、喂饭,擦屎接尿……每天也只睡三四个小时,早晨5点准时起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弟弟的身体状况,饭做好后,他一口一口喂给弟弟吃,弟弟吃完,自己才吃。为了防止弟弟长期卧床肌肉萎缩、生褥疮,高泽军每天都要给弟弟不断翻身、按摩。在部队当兵时他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每次给弟弟翻身,他都要一手按着炕沿,一手翻转弟弟的身体,腰伤疼得他直冒冷汗,他依然坚持着。

前两年,政府补贴危房改造,高家拿到18000元的补贴,盖起了5间大瓦房,高泽军眉开眼笑地说:“感谢政府,这样就更方便照顾弟弟了。”

记者采访的这一天中午,正赶上放学回家的小孙子高尚。回到家里,小高尚拿起水杯就给高泽民喂水,“老爷爷喝水。”小高尚开心地说着。高泽军言传身教着儿孙们,也教化着村里人。

一提到高泽军,村里人没人不竖大拇指的,都说他是好样的。北罗垡村村委会主任华峰宇说:“高泽军的事迹在我们村影响很大,大家对他的评价都很好,街坊邻居都向他看齐,你看,我们村现在邻里和睦的多了,孝敬父母的多了,整个村子都和谐了。”村里为帮助高家,还特别为高泽民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和重残补贴。

如今高泽军的榜样力量传遍廊坊,问他获得“最美廊坊人”有什么感想,他笑着说:“做这么点儿小事儿政府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很感动,非常感谢各级领导,我会更加努力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准则要求自己的。”这个1974年入党的老党员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敬老爱亲,堪为典范。

时评:不离不弃手足情  

一场手足情深的马拉松,长跑了37年,没有终点。在生命的竞赛中,他始终牵着患病弟弟的手,不离不弃、奋力奔跑。他就是“最美廊坊人”高泽军,一个尽心尽力照顾患病弟弟37年的好人。

用时间诠释手足情,一个承诺已经践行了37年。“我弟弟瘫痪了,我无论如何都要照顾他。”高泽军辞去工作、说服爱人、赌上青春,下定决心照顾弟弟。人生能有几个37年,在最美丽的青春年华里,放弃轻松的工作、冒着可能离异的危险、赌上了自己的一生,只是为了给弟弟一个温暖的家的港湾。于弟弟,他就是天,“要是没有哥哥,我也活不到今天”,弟弟心里明白哥哥高泽军对他的好。

无微不至,用爱心细细研磨手足情。“在最困难的年景,家里的好东西都留给患病的弟弟吃,他吃好了,我就高兴了。”高泽军想着弟弟的笑脸,欣慰地笑着。他怕冷,三伏天里都要穿三层裤子;他嘴张不大,吃苹果得弄碎了再喂;他最怕阴天,得给他按摩着出了汗……弟弟的喜好高泽军如数家珍。

因为母亲的担心和嘱托,他毅然决定辞职回家,照顾弟弟是上辈人的爱的传承。在37年的时间里,他用行动感化了家人,这场手足情的马拉松,已经成为全家人的爱的竞赛,三岁半的小孙儿总是抢着给患病的老爷爷拿水喝。

为了弟弟,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弟弟病了,他就拉着他走过这一生。高泽军从没想过抛弃,只想用自己的力量让弟弟生活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这场兄弟情的马拉松,爱心是唯一的裁判,兄友弟恭的优良传统在廊坊这座城市得以传承。


上一篇:【最美廊坊人】张庆兰:小身材撑起大家庭
下一篇:【最美廊坊人】梁建伟:儒雅巡警展警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