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张怡恬

  嘉 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 震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董克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但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上,而且表现在民生持续改善和社会和谐有序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加快社会治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在社会治理上有哪些新认识、新举措?成功实践的背后有哪些理念和思想创新?今天刊发的理论对话和大家手笔,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编 者

  

  “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做起”。

  突出两大任务,打造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的大背景下,确保了我国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这些新思想新举措有哪些特色,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效果?

  董克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开辟了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具体表现为“五个突出”:突出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突出体制机制和法制的重要性,突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联动,突出政府责任,突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比如在就业方面,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的下岗再就业工作,特别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这不仅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而且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在社会保障方面,着力解决积存多年的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了被广为诟病的养老保险“双轨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等,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在制度上的公平和公共资源上的共享问题。

  杨宜勇: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建设的另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社会治理理念,并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社会治理的提出,既是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实践上的重大突破。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与传统社会管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与被管理不同,社会治理倡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社会各方以合作、协商的方式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够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好回应社会呼声和群众关切,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先进理念。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韩震:从更宏观的视野来观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社会建设思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基本特色:一是在方法论上更加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在社会领域,就是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解决社会问题,全面、系统、协调地推进社会建设,保证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二是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强调不忘初心、不忘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习近平同志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这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使国家发展具有最深厚的伟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改善民生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主持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董克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民生建设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

  一是民生建设的信念和目标进一步明确。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还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坚定信念和明确目标,在近几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依然坚定不移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数年跑赢GDP增长率;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3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超额完成目标;各项民生事业均取得可喜进展。

  二是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让政策的“雨露”惠及真正需要的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是我国贫困治理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其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扎实实践。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指导下,扶贫的重点和对象更加明晰,“谁来扶”更加明确,扶贫资金和项目的投放更有针对性,更能惠及真正的贫困群众。这一思想体现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我们党带领人民与贫困进行决战的坚定意志,凸显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释放出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

  三是补齐民生短板,托“底”保“底”,突出重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毫无疑问是“十三五”时期亟须补齐的短板。习近平同志强调,要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要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补齐民生短板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强调抓主要矛盾,突出“雪中送炭”和“托底”,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真挚情怀和务实进取的思想作风。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民生工作中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努力消除民生工作中的盲点;大力解决“择校热”“看病难”等问题,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安居保障、养老服务等环节加强创新,营造更和谐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补齐民生短板。这些务实举措带来了民生的持续快速改善,与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党为了拉选票而过度承诺,结果要么承诺难以兑现、要么背上过重福利包袱影响经济发展并最终影响全体人民利益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杨宜勇:为了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创新扶贫治理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构全面全程精准化的扶贫机制,协调多方扶贫力量,践行绿色减贫理念,实现了改革发展成果的共建共享。

  韩震:我再补充两点。一是我们所提出的改善民生是全面改善,既要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改善人民的文化生活,还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为此,党中央把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加以推进,专门给贫困地区的青年留出进入重点大学的名额,并且大力增加文化公共产品的供给。编制和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以壮士断腕的意志大力改善环境,奠定了民生持续改善的环境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既需要“金山银山”,也需要“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特别是明确“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把环境保护软约束变成硬约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董克用:二位的补充我很赞成。人民生活幸福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这些务实举措充分表明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通过持续改善民生,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就一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坚持以人为本、体制创新,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主持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基础,是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重要标志。应该如何构建这一社会治理格局?

  杨宜勇: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首要的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和主张,让各个主体各归其位,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研判社会发展趋势、编制社会发展规划、制定社会政策、整合社会治理力量、管理全局性事务等职能。应明确市场主体的社会责任,提倡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增进社会公共利益,教育和引导市场主体诚实守信,杜绝假冒伪劣生产经营行为。应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依靠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平等对话、协商谈判、规劝疏导,化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进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个体行为、保障群众利益等方面的作用。还应注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在于深化城乡居民自治,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因此,应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促进资源更多向基层倾斜,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董克用: 社会治理既是对全社会的治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民生连着民心。只有人民生活幸福、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因此,首先要把群众生活保障好,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要把治理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疏导,建立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的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二是坚持多方参与。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三是坚持依法治理。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理,首先要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思想自觉,逐步培育起全社会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法治信仰,进一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其次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公正对待群众诉求,依法审理各类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韩震: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仍然很多,主要表现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有待提高、社会组织发展滞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只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才能更好推进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真正构建起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此,应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以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提高人民福祉、缩小收入差距、激发社会活力,消除社会矛盾产生的土壤,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主持人: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国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不仅把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而且将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有效保证国家长治久安,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杨宜勇:是的。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解国家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为新形势下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确立了重要遵循,将带来国家安全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国家安全视为一个超大的复杂体系,这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世界观,是由被动国家安全观向积极国家安全观的升华。习近平同志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可见,在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中,每一个领域的安全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任何时候都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国家安全问题。只有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韩震:之所以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工且密切联系的社会,社会的有机性更加明显,但社会风险出现的几率更高了。社会不同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明显增强,一个领域的问题很可能引起其他领域甚至整体性的危机。只有用整体的、总体的、协调的观点,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断提升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能力,注重处理好五对关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董克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把人民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最大亮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安全在整体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既然人民安全是一切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那么,无论经济安全和经济安全活动、政治安全和政治安全活动、文化安全和文化安全活动、社会安全和社会安全活动,还是军事安全和军事安全活动、国际安全和国际安全活动,都是为实现人民安全服务的。因此,做好国家安全工作,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广泛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汇聚维护国家安全的正能量,以实际行动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防范和化解各种安全风险,建设平安中国,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上一篇:[智库] “中国智库索引”(CTTI)研制报告
下一篇:【对话】在更高层次上建设法治公安——解读《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