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专家谈】G20峰会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同在华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第一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随后在2013年3月的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再次清晰地向世界进行了阐释:“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此后,“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象征性符号,在之后的上合组织峰会、中阿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亚信第五次外长会议等国际重大场合上不断被阐释和强调,其理论内涵也从最初的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逐渐扩展深化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次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必将进一步深化“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团结各国,协调政策,共同努力“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必须承认,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千百年来一直深藏在很多民族的社会理想中。例如孔子就提出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柏拉图也提出类似基于“正义”和“智慧”的“理想国”。近代,美国的先民在殖民地时期也曾描绘“山巅之城”,提出“吾辈必须团结如一人,我们必须建立兄弟般的感情……”然而数千年以来,无论是“大同世界”、“理想国”还是“山巅之城”,都一直停留在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层面,作为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而存在。因为国际舞台根深蒂固的无政府状态使国家之间充满了猜忌和敌视。然而,当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告,命运共同体不再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而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原因有三:

  首先,不断扩展和深化的全球化将世界连为一体,相互依赖构建出命运共同体。人类历史上冲突不断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资源有限。现实的生存压力往往超越内心的道德束缚,因此殖民、掠夺与扩张几乎无法避免。然而全球化逐渐改变了这一行为模式,尽管其开始过程充满了殖民、掠夺与杀戮。全球化带来市场的开放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使各国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同时,全球化还大大加快了技术扩散的速度。这一切都极大提高了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速度,大大减轻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压力。资本、商品、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极大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也由传统的排他性零和关系转变为利他性非零和关系。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幸免。针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G20峰会也应运而生,成为国家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来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与过去的时代不同,今天的我们如果想过上好日子,就不要祈祷我们的邻居遭遇天灾人祸,因为我们已是命运共同体,彼此是对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供给。G20杭州峰会致力于实现更加协调的国际经济政策,为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尽力熨平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减轻对各国经济带来的冲击。这无疑会进一步深化这种相互依赖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丰富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化各国共同的命运走向。

  其次,国际制度、机制和国际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逐渐规范和塑造各民族国家交往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同样削弱了安全困境,并且提供了文明且和平的争端解决机制。国家间进行合作与协调的首要障碍是互信缺失,但国际制度、机制和国际法的出现与完善恰恰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国际制度、机制和国际法为国家间搭建了信息的沟通平台,并将国家间的单次博弈转变为多次博弈,创造出利益补偿和惩罚机制,并且通过作为第三方介入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例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不但承担着管理、规范和监督各国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并且存在一系列奖惩机制来促进国际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造并塑造出共享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准则,进一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体意识。G20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一种沟通与协调机制,不但能够增强彼此间的互信,实现合作共赢,而且能够凭借其权威性和灵活性对世界突发事件做出迅速的反应,发出强烈的指导性信号。例如本次杭州峰会的主题就指出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内涵、方式与方向,即“创新、活力、联动和包容”。所以,G20峰会充分体现出各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和对未来命运共同体的期待。

  再次,核武器等新型武器的出现使安全成为共享的消费品,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在当今社会,传统领土主权安全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由于核武器的存在,大国间的威慑平衡已成为常态。对核大国来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几乎不会遭遇迫在眉睫的直接领土侵略威胁。同时,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各领域的联系空前加强,安全挑战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国土和军事领域,而是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等诸多领域,需要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换句话说,各国与世界的联系加深,一定程度上增加各国对外依赖的脆弱性。安全逐渐成为共享的消费品,传统的国家安全,甚至集体安全,正在转变为共同体安全。G20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具有主导地位,而且在政治领域同样具有主导地位: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都是G20成员国,也是五大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因此,G20会议不仅代表了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同样也代表了大国政治的协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大环境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安全并未成为压倒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这是我国能够顺利实施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其他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外部环境和保证。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在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发展与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G20峰会在中国召开更加有利于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各国同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当今世界的外交与发展理念之一,“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历史上大国争夺主导权的思维,代之以国家间的民主协商与合作,是关于国际秩序的新主张。G20就是这种新秩序的具体体现之一。(作者梁亚滨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上一篇:【一图解读】G20,开讲啦!
下一篇:【专家谈】G20峰会:多个“突破”诠释中国智慧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