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曲青山:一个攸关根本方向的“大本大源”问题

  学者·语粹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八个字既是这次大会的主题,也是这次讲话的灵魂。它贯穿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贯通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和“本”。

  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一起,构成了我们党95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书记在讲话中赋予这八个字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阐明了我们党是从哪里来的,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出发;我们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如何不忘初心,干了什么,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党如何坚持不忘初心,还要干什么,要到何处去。可以说,这八个字既是这次大会的主题,也是这次讲话的灵魂。它贯穿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贯通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我们党的初心是什么?也就是党从哪里来,立党为了什么?

  鸦片战争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从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挺起脊梁、奋起抗争,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一次次都失败了。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95年前,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但前途又是多么渺茫。在渴望、迷茫的混沌之际,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这一指路明灯。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艰辛探索和反复比较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观察世界和国家命运的工具和锐利思想武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和“本”。从此以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导,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是我们党的初心,我们党就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出发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住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是因为牢牢占据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论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始终坚持立党为公,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就始终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不忘初心,就是不忘人民。“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必须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虽然是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但一成立就牢记初心、立即出发,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活动之中,自觉、坚定、勇敢地担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谱写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壮丽篇章。

  ■我们党如何能够不忘初心?也就是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干了什么,如何一路走来?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那么,我们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如何实现这三个“深刻改变”,又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全新的视角,对我们党95年的奋斗历程进行了新的审视,以“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为线索,对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对我们党在三个历史时期所做的三件大事进行了新的阐述、新的概括,第一次用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作出高度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伟大飞跃,即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个伟大飞跃突出了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第二个伟大飞跃,即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这个飞跃突出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第三个伟大飞跃,即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飞跃突出了对中国人民的历史贡献。

  我们党95年来这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的伟大历史意义,归结起来就是焕发出三个“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三大历史贡献、三次伟大飞跃、三个新的蓬勃生机一起,构成了我们党95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个辉煌成就,不仅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幸福紧密相连,而且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连,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是我们党95年来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我们党如何坚持不忘初心?也就是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党还要干什么,向何处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从八个方面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明确要求。这八个“坚持”,既是对我们党95年的光辉历程进行的科学总结,又是推进党的伟大事业迫切需要给予明确的重大问题。

  第一个“坚持”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第二个“坚持”强调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第三个“坚持”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四个“坚持”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前推进。

  第五个“坚持”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第六个“坚持”强调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第七个“坚持”强调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第八个“坚持”强调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这八个“坚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贯穿其中的正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葆有的那种奋斗精神以及对人民始终怀有的那颗赤子之心。这八个方面要求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初我们为什么立党,立党后我们做了什么,今后还需要和将要做什么——这个关系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的“大本大源”问题。永葆这种奋斗精神,矢志不渝奋斗,党的事业就会无往不胜;永怀这颗赤子之心,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毛泽东67年前提出了“进京赶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重提这个命题,并指出:“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面向未来、面对挑战,要继续这场考试,要考出优异成绩,就必须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关信平:“社会政策托底”应托什么底
下一篇:刘伟: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新认识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