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解析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解析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谢文

  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辛向阳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宋友文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唐爱军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日前,南京艺术学院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展演活动。光明图片/CFP

  道路决定命运,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漫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的光明之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1.如何理解“四个走出来”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何理解总书记说的这“四个走出来”?

  辛向阳:这“四个走出来”,不仅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而且指出这条道路的探索经历了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第一个“走出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探索出的一条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第二个“走出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和实践证明,不坚持社会主义,就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国;不坚持改革开放,就没有一个繁荣的中国。第三个“走出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来的。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正因为我们党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才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第四个“走出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中华大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这条道路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发展规律,吸收历史经验,立足基本国情,又植根传统文化,其历史合理性毋庸置疑。

  宋友文:理解这“四个走出来”,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不仅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放在我国发展的大历史中去考察,还要从世界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待。可以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今天,整整走过了五百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和成功实践,丰富和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两个逻辑”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如何理解总书记说的这“两个逻辑”?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图为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学员在广场上书写“中国梦”。光明图片/CFP

  辛向阳:这两大逻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色”。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转化为实践和制度的要求。例如,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这是结合中国国情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转化为现实要求的具体表现。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遵循和运用,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

  宋友文: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基石之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说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唐爱军: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这两大逻辑的辩证统一:在哲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哲学理论中国化,转化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指导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政治经济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等;在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层面,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回答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如何理解“两个不走”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今天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什么?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老路、邪路?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辛向阳

  辛向阳:总书记说的“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个历史性课题,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几个特点:首先,它能捍卫中国主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没有主权安全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基本前提。其次,它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现在强调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这条道路开辟了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阔空间,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遍布全球的中国投资、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走向全球的中国人等,都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条道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效益越来越好,为中国发展提供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再次,它是不断探索、把握、运用规律的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已经提了如下“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可以看出,这条道路在不断探索各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宋友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主义从来不是一种纯粹的书斋里的理论,而是和解决现实问题紧密联系的。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导解决这个历史性课题的“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解决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不能固守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重犯“左倾”错误,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借口纠正“左倾”错误进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唐爱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老路”是指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封闭僵化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传统道路。“邪路”指放弃社会主义旗帜,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证明,“老路”会使人民群众陷入贫苦、国家陷入落后,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危机,注定没有出路。历史反复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无法使中国走向富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富裕。所以,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4.如何理解一脉相承的“脉”

  主持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哪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其核心要义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贯穿其中的“脉”是什么?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宋友文

  辛向阳: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了“三个代表”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

  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等等。

  宋友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即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与问题意识紧密联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越实事求是,就越符合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不断探索创新,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5.如何理解“两个更加”

  主持人: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我们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唐爱军

  辛向阳:制度的更加成熟定型可以从多个层面把握。首先,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来说,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重要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就包含着各项制度的更加成熟定型。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本身就是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标志,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用法治方式推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过程。全面从严治党,建立健全我们党的各项制度也是制度成熟定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明确要求: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其次,其他诸多领域任务的落实,比如打造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社会等,都包含了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要求。再次,要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唐爱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党要以制度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上一篇: 【专家谈】郭夏:95年历程展现了党的创新基因
下一篇:聚焦:如何理解党的理论一脉相承的“脉”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