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茶洪旺:从三个维度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茶洪旺

  从理论、实践和宏观调控政策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避免理论上误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止实践上急于求成,从宏观调控政策上辩证处理好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关系。从理论认识维度,切忌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相提并论。从实践维度,要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宏观调控政策维度,应注重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

  学者观察

  自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今中国政经语境中一个最热门的话题。时下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种种解读,但如何做到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笔者认为,从理论、实践和宏观调控政策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避免理论上误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止实践上急于求成,从宏观调控政策上辩证处理好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关系。这对于扎扎实实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认识维度:切忌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相提并论

  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形成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失效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它成为了西方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核心。但由于供给学派理论及政策主张的局限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分配不均、家庭收入差距显著增大,事实的发展和供给学派的预期有很大出入,供给学派遭受到了来自理论和实践上的攻讦。由此可见,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的崛起和消退无不与西方经济实践紧密相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高层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在打破“需求管理”的路径依赖,重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值得强调的是,从经济学基本学理考察,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正是党中央基于经济学理论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视角,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原则,针对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中供需结构错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经济实践问题导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灵活审慎地借鉴了现代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元素。

  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中国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的只重供给而忽视需求、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以减税和减少政府管制为基本内容的政策主张有着本质区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当下中国缺乏效率的制度、体制、政策,提升总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在于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以激活社会创造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括供给总量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又包括供给结构方面的制度变革和创新,旨在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作用。相形之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丰富广泛,显然不能与西方供给学派及其政策主张简单划等号。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之初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就是供给侧改革的早期实践,安徽凤阳可说是供给侧改革成效的典型范例。经济新常态下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改革精神的回归和深化改革的理性升华。历史上经济理论的创新总是产生于当已有理论解释和解决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处在困局的历史当头。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扎根本土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中国经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担当起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和中国价值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

  实践维度:要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新常态下立足现实、着眼于长远的深化改革实践。与“需求管理”手段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能在长期内充分发挥出可持续发展之功力,但在短期内却难收立竿见影之效,改革效果的出现往往是长期的,因此要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的复杂性、长期性特点。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务必要谨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心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完成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以及实施相互配合的“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其所涉及的改革范围十分广泛,这些层面的改革非一日之功可见,需要较长时期才能解决。鉴于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坚持求真务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在战略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把握好当前和长远、节奏和力度的关系,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着力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证明:“改革红利”的产生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支付“改革成本”。一些重大领域的改革,在短期内不但不能改善经济,反而会令经济更加困难,甚至可能引发各种震荡,这对改革推进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考验着执行者的战略定力。另一方面,重要领域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需要突破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种阻力,改革遇到的难度之大、风险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性决定了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宏观调控政策维度:应注重供给侧管理与需求侧管理协同发力

  在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上必须处理好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的辩证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需求管理在理论上并不矛盾,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种形式,虽然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侧重,但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需要协调匹配,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历来都是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没有有效需求,供给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有效供给,需求也无法满足,新的有效供给可以创造新的有效需求。因此,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

  当下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管理政策的放弃,更不意味着排挤短期的有效经济刺激政策,它需要在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协调匹配下进行,重在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需求侧管理给力,适度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将会为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好、更大的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助推中国经济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供给侧改革不可能也不应当忽视需求端。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都要根据一国经济形势作出相应抉择。有鉴于此,无论任何时候,片面地肯定或否定“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决策理念和行为都是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不仅在理论上徒劳无功,还将会给经济发展实践造成重大损失。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必须理性认识到改革是需要支付成本的,不付出成本,改革将无法进行。因此,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都要做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坦然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短期阵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2016年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在这个新的特殊条件下,航路已经指明,坚冰有待打破,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排除种种干扰,理性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压力,坦然接受短期内较低的经济增长率,破解我国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以短期阵痛为未来经济稳健高速增长创造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重大的创新活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活动无不经历了一个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如果我们没有力排众议的勇气、没有耐心和毅力承受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短期阵痛的定力,从而放松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任务,就必然错过了这个改革“窗口期”,这将成为2016年乃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

上一篇:专家解读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制度如何助力依法行政
下一篇:如何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信访改革五问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