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史家亮: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积极作用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特征和新变化而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本期授课即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主要特点、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等几个问题展开。

  首先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提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早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讲到的。他说,“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从中央层面上第一次就新常态问题进行论述。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的场合、很多的讲话中又再一次讲到了新常态问题。分别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战略举措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讲到新常态?一个总的认识就是这是基于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些新变化和我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所出现的一些新特征而提出的。首先从国际社会来看,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个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总量需求增长缓慢、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需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美欧这些经济强国,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重生战略等措施,试图重构国际贸易规则,贸易保护主义也纷纷抬头。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加剧了我们发展的一些外需上的挑战。从国内来看,我们国家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以后,传统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都在逐渐减弱,难以再保持高速增长的人口基础、劳动力基础、资源基础。从实际来看,这些年频频发生像东部沿海地区很多城市的民工荒问题、用工荒问题,资源能源环境的制约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能源领域,比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领域,对外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客观上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一些新的考验。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看待和把握我们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基于国际、国内大势的把握,习总书记这一届党中央就提出了新常态这个话题。并且就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也做了比较明确的阐释。这个主要特点要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增长速度。 

  新常态相比较之前的发展来讲,首先表现在速度上,存在下降或者下滑的问题,我们叫换挡,发展速度的换挡。改革以来,也就是从1978年到2011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经济总体上保持了9.8%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的发展速度是世界罕见的。但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在面临新时期的一系列新的挑战、新的考验时,可以说是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进入到换挡期,或者说是原先高速增长所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的消化期。由此经济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客观趋势,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最关键的特点。

  保持一个什么样的速度才叫中高速增长?从中央的把握层面上来讲,就是7%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判断也是基于十八大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那就是到2020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要实现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1倍的目标。这个目标如果要如期实现,就要至少保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6.5%以上。恐怕这就是我们对中高速的预期,它不可能维持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也不能一下子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结构。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在一般意义上保持很多层面,比如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等。

  一、产业结构层面

  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传统发展模式下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这是一个主攻方向。也就是说首先我们从产业结构层面看,随着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的下降,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原先对资本的要求比较高,对土地等市场要素要求比较多,并且能耗偏高、污染性严重的低端产业比重将大大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上升,这样的拐点也已经出现,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统计到,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46.1%,这是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一二产业,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的拐点。当然,跟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比如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总量,大概在百分之七八十以上。

  二、需求层面

  从需求层面来讲,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的完善,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从而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就是从原先的中低端需求向中高端需求转变。当然需求作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杠杆,新的有利的拐点也开始出现。我们了解到,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

  三、城乡结构层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在经济结构中,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缩小,与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年末,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51.2%,数量上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一个城镇化的客观趋势。这个客观趋势也意味着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再加上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等措施出台,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居民收入层面

  第四个层面,就是居民收入的增加问题。恐怕这是一个惠及广大民众的民生问题。也就是说居民收入占比要上升,发展成果将更多地惠及广大民众。这里可能有一个预期,十八大也讲过,我们要实现两个同步增长,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同步增长。而且十八大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同步增长1倍。这是预期,也是目标,也是战略,它意味着未来的一段时期,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将是比较可观的。当然,这样的增长1倍,不是个平均值,不同的行业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原先收入偏高的行业可能就增加的幅度要小一些,中低收入行业增加的幅度肯定要大一些,这样进一步的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第三个方面是经济发展动力。 

  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将由过去的主要依赖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依赖创新驱动。以往的发展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时候,对生产要素、对投资,依赖的比较多。这样的发展模式,在新常态下将会做出调整。而且这个调整已经开始了。调整的一个趋向,就是转向创新驱动。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创新发展战略,就是这个趋向或者这个趋势的反映。

  以上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这种新常态的变化,有人也担心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了,对整个的社会发展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在这里,首先要看到新常态的一系列新特点,将会引起一些积极的变化。积极的方面,总的预期,就是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将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换句话说,新常态的新特点,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一是将更加平稳、有序;二是民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这是我们对新常态的一个积极的预期,也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经济新常态的目的。

  第一个方面是新常态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一个总的把握,就是新常态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加平稳。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在考虑动力环节的时候,比较多的依靠投资、依靠出口,这些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比较大,国际社会一旦有风吹草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产生比较大、比较多的影响。新常态下,我们把主要的推动力由过去的投资、出口,转向消费。就是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杠杆或者重要动力。13多亿人口的大国的消费,是相对是平稳的,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或者消费结构的转型,对经济的一个总的拉动作用将更大。换句话说,更多地将消费拉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更加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也会减少。

  并且,虽然经济发展总的速度是下降的,但是增量还是上升的。2015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量相当于相当于1994年当年GDP的总量。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观的。就这个增量本身,统计显示,在世界的排名能占到第17位。这是我们说的经济增长将更加平稳。

  同时,物价也更加稳定。物价的稳定与经济平稳增长是有关的。在一般的意义上来讲,经济波动越大,物价的波动也就越大。而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我们从实际中能感受到,十八大以来,相对来说物价增长指数还是在可以接受的预期,一般的年度都在3%以内。这对广大的民众来讲,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波幅。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还是保持7%左右。

  其次,发展的质量将更加提升。应该说,这与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这将更好地推进我们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第二个方面是民生的改善。 

  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中一直比较受关注的话题。应该说,十七大以来,把民生问题作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要话题的努力更多一些。十八大以来,就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比如他专门讲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而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导向,就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常态下的民生改善的预期,基于什么考虑?第一就业将更加充分。这是基于经济增长平稳的预计,也是基于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把握。因为有数据显示,相比较第二产业来讲,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更强。我们有一个数字比较,2016年第二产业每1元GDP可以吸纳980人左右就业,而第三产业则可以达到1200人。前面提到,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重的增加,是新常态下的一个主要趋势和主要特征。这个增加从全国整体层面来看,必然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是民生之本,民声改善的其中一个预期就是就业更加充分。第二,社保将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的一个兜底工程。新常态下,经济总量的增长,将为社保提供更为有利的财政保障。再结合其他相应的改革配套,民生问题将得到更好地改善。

  以上是新常态下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

  (来源:大众网2016-05-26)

上一篇:土地确权应关注四个问题
下一篇:贾英健:如何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