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重点

  当前存在一种泛化倾向,即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药铺”。对此,需要澄清一些认识。事实上,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准确理解内涵,也应抓住重点。

  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并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的转换,传统产能接近或达到上限规模,原有的供给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再简单地用扩大投资的办法化解供需矛盾,边际效应明显递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还会使现有矛盾与问题后延,潜在风险积累。因此,让供给适应需求是关键。

  这既不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总量刺激,也不是像以减税为主的供给学派那样简单。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结构调整中要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匹配,在方法论上要跳出凯恩斯主义和供给学派的两分法,在具体方法上要抓好供给侧、需求侧和改革侧三个重点。

  换个方式管理需求侧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管需求侧,而是要换个方式管理需求侧。从动力的源头追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本原层面的“源动力”是人的需求,有需求才会继之有生产活动,从而产生供给。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总是不足,所以政府应当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刺激总需求,同时还不得不具体处理消费、投资和出口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宏观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形势下,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的动力,赋予需求侧管理以结构性特征。落实到宏观调控政策安排上,就是从强调总量调节合乎逻辑地发展到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等带有结构性地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而从需求侧看,目前的需求结构正在向多样化、高端化、服务化需求结构转换。要保持持续增长的动力,就应在需求管理的目标、方式上做出改变。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解决“三个一亿人”城镇化。通常,城市居民的消费是农村居民消费的三倍多。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必将产生庞大的消费、住房及投资需求等。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需要实施户籍改革以促进市民化率、促进人的自由流动,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化需要加大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如通信、娱乐等;需要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如能源、供水等;需要教育、文化、医疗等系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所以说,这既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侧变化,更需要供给侧改革的积极响应。

  做好供给侧“加减法”

  相关预测提出,2020年中国的消费支出将超过美国。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同时,中国每年有1亿人次出国旅游,国外购物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之所以热衷于国外购物消费,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国内相关产品存在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等情况。

  就此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通过创新供给结构,适应并引导需求结构的调整、升级。具体来说,可通过“加减法”来实现。

  一是做减法。一方面,减少或消除低效、无效供给,如去过剩产能、去房地产库存等。消解过剩产能,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如怎样安置失业者、怎样处理闲置设备和厂房、淘汰过剩产能等。另一方面,减少政府不当干预,取消乱审批,真正实施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制度。

  二是做加法,促使有效供给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如果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的变化,依然是传统供给的扩张,需求供给的矛盾不仅不会化解,还会加剧。因此,关键是要保障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让产品具有差异化,让服务更具人性化;完善企业诚信机制,打造美誉度,赢得消费者认可。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终端消费市场。如何保护好、挖掘好这个市场值得研究。但是,保护并不意味封闭。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消费是无边界的,问题是如何把顾客留到国内消费。当中国产品质量提升、价格合适,品牌具有美誉度后,即使进口商品关税降低,相信众多消费者还是愿意留在国内消费的。所以,重要的是创造新供给。

  全球化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行颠覆性创新,市场上的回应就是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实实在在地刺激需求增长。比如,乔布斯和他主导创造的苹果产品,以及众多成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与金融产品等。这些席卷全球的供给侧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模式,改变了产品、服务的市场数量、机制、构造与联系,改变了消费需求的种类、范围与方式,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此外,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做好阶段性布局。短期而言,要尽快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适度减税、放松垄断和行政管制,降低对企业的供给约束。通过降低成本让出空间,让企业完成转型、创造需求。从中期看,应通过市场化手段,让生产要素从供给成熟、老化的产业,尽快向新供给形成、扩张阶段行业转移,更新供给结构。从长期看,应减少对劳动、土地、资金、管理、技术等各生产要素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

  创新制度优化改革侧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优化制度供给。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改革侧的问题:

  一是明确制度供给与供需匹配的关系。从体制层面上说,优化制度供给需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例如,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生产要素有序合理流动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市场供需的匹配。

  二是明晰制度供给的内涵。首先,经济层面的有效制度供给,如营改增、先照后证、取消和简化许可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等。这与千千万万的微观主体相关联,关键看市场主体的获得感、看企业综合成本是否下降、看民生保障是否有效改进。其次,社会层面的有效制度供给,直接与社会管理的主体相关联,要求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从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政府在供给侧上大有作为,如通过自贸区试点推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能否落到实处,政府审批制度如何从行政审批走向依法许可,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最后是法治环境的供给,如依法治理。这不仅表现在程序上,还体现在实体上,如怎么处理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处理好领导个人追责与改革试错之间的法律平衡。

  三是完善制度供给的环境、制度创新生态。如加强产权有效保障、完善市场运行秩序、建设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减轻企业家创新风险等。比如,深圳虽然没有一流大学与著名科研机构,但创新活力强,涌现出华为、中兴、腾讯、华大基因、大疆等企业。其背后最重要的是,创新生态与创新环境的形成。

 

  (何立胜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上一篇:王俊岭:供给侧改革不是不要需求侧
下一篇:什么是“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