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如何理解“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始终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要求。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科学内涵、方法论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理解。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宏观调控的重大创新。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行区间调控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发出宏观调控预警信号。对宏观经济波动进行及时有力的调控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先决条件。确定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等于划定了宏观经济运行的预警线,一旦发现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波动偏离合理区间,相关机构就可以快速启动调控机制,避免经济陷入危机。二是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市场预期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市场主体观察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窗口,明确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三是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区间调控将经济波动视为一个量变过程,着眼于调控目标在合理区间的波动,只要调控目标的波动不越过设定的合理区间,就达到了宏观调控的目的。这符合经济规律,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宏观调控中的具体体现。“稳”与“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稳中求进,就是依托稳定谋发展,借助发展求稳定。在宏观经济治理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确保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投资、贸易等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稳”与“进”是相互促进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改革开放创造稳定宏观环境;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良好条件。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需要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政治经济学原理认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平衡,既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也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平衡。相应的,在宏观调控体制上要求实现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我国宏观调控要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体体现为要求经济增速、物价、就业、国际收支、经济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等指标在规定的合理区间波动,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运行。为此,一方面在宏观调控中加强需求管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发挥需求对供给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践证明,我国宏观调控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结合在一起,着力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为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效保证。

(作者:何自力 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上一篇:专家:中国经济的信心和底气来自四个方面
下一篇: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经济新方位)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