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光明网专论】增强自觉性和自主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编者按:近日,《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

  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六周年之际,光明网理论部邀请参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部分专家、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知名学者和青年学者,深入探讨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业绩,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为党的二十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本期刊发光明网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的文章《增强自觉性和自主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问:作为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出台有哪些现实意义?

  马亮:《规划》的出台一方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国家来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针对一个学科或一个领域的发展,而是与对党的执政、国家治理、民族的复兴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阐释紧密相关。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思想理论的支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所以国家从战略层面出台《规划》,更加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第一个《规划》的出台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纳入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统筹发展的轨道,这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汇聚更多人才和吸引更多资源投入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问:《规划》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在学科建设、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国特色”?

  马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就意味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

  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曾大量地借鉴甚至照搬了西方主流学术界的做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学科建制并不利于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因此,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在不断增强。对于自然科学来说,它的概念表述、话语体系等具有更强的普适意义,全球性的交流可以在一套语言下完成,但是对于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学科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而每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发展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很难用一个标准去研究所有的问题。就我们国家而言,目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以服务国家治理和国家建设为使命,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理论、研究的范式和方法等要有中国的特色。过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开展的研究,大量借鉴了西方的学术概念和理论体系。用西方的语言解释中国的现象,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明显的概念匮乏和理论相对贫乏,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就是要用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国实践,从而展现出我国的学科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要衡量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是否有原创的思想理论体系、学者在国内和国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等都是非常关键的指标。

  问:《规划》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未来要打造“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需要哪些主体力量的参与,各方要如何参与?

  马亮:当代新型智库在对内和对外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内主要是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为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管理咨询等,对外则更多的是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会等平台输出智库的知识产品,从而产生国际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国建设的多批国家高端智库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反响,但新型智库建设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国际影响力不强。

  当前高校、社会及企业力量都在积极参与到智库的建设中来,多元化的主体构成也让智库的形象更加多维立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过程中,从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学者、科研人员等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构成,尤其是高端智库的建设,更加离不开顶尖学者的支持。这就需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明确科研考核认可智库研究成果的导向,为广大学者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学者投身智库建设。

  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也需要积极参与新型智库建设。作为智库的终端消费者,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应当与智库构建起合作共赢的局面。一方面,让智库参与到重大决策的论证、重大项目的咨询中来,为决策落地提供战略支持;另一方面,智库能够通过具体的项目了解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终端的反馈,从而帮助智库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媒体也需要加强对智库建设的关注,与智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媒体的输出帮助智库扩大优秀成果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中发出更大的声音。

  问:《规划》对加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如何在具体研究和教学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马亮:作为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与《规划》提出的要求保持一致,以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与综合国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当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产出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起到关键支撑的成果、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对得起自己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站稳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立场。通过向学生传达学科自信,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前景所在,打破社会固有的“文科生无用论”,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再者,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在国内外的大型会议、学术访问、项目合作中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大影响力,尤其是全球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世界听到并认可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声音”。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采访整理)

上一篇:当前如何稳增长稳经济?这场会议说清楚了
下一篇:解读来了!五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发布)》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