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专家学者解读计划报告

      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计划报告”)。今年的计划报告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和把握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计划报告目标导向清晰明确,政策把握协调有度,底线思维贯穿始终,既与政府工作报告紧密衔接、一脉相承,又突出了年度特点,体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为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相关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去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

    “总的来看,2021年经济增长、就业、居民消费价格、国际收支等预期目标较好完成,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领域指标持续改善,粮食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对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计划报告作如此评价。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过去一年,我国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基本盘得到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下,我国实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优化组合,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

      在肯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同时,计划报告也客观分析了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指出总需求收缩、结构性短缺、成本和价格上扬、经济金融领域风险有所抬头和市场预期不稳等困难,强调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

      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尽管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但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对此,计划报告提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5%的增长目标,不仅符合技术上的连续衔接要求,更在于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合理的经济增长水平是短期内实现新增就业、改善民生、国际收支平衡等发展目标的保障,也是中长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还是防范化解潜在风险的需要。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政策有空间有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计划报告对此作出了明确要求。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措施须更精准更有力。计划报告提出,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制定风险防范预案,提高政策执行效能,推出更多有利于提振有效需求、加强供给保障、稳定市场预期的实招硬招。

      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

      计划报告提出,2022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做好十方面工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在找准稳增长政策着力点的同时,仍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和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温彬认为,提振消费一是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要从源头上提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二是培育消费增长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重点领域消费。三是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促进消费升级。

      对于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今年能耗强度未提具体目标,但要求“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强调“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留有适当弹性”是为了防止出现“运动式减碳”等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行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则是支持发展新能源的考虑,兼顾了稳增长的要求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计划报告提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刘向东表示,“既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链现代化升级的主攻方向,解决产业链高级化、智能化、完整性问题,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质量,还要加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作者:顾 阳、熊 丽)

上一篇:市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一)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下一篇:如何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