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舆情观察:热点事件中的舆论燥热与虚火

新华网舆情分析师 李向帅

近日,两起有关网约车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发了不少网民的恐慌情绪。其一是,5月1日,海口一网友在微博报料称,在使用“滴滴出行”乘坐快车时,司机竟然边开车边自慰。其二是朋友圈流传的一个信息,5月2日晚,深圳一名女教师夜晚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去学校宿舍,不想就此失联。接到报警后,警方次日将嫌疑人抓获,但是这名女教师已经被其杀害。一时间,有关网约车安全性与监管责任引发舆论争议

5月5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起了“你还会选择约车出行吗”的小调查,截至当天下午三点,在参与讨论的网友中,30%认为,“不会再用网约车了,会尽量乘坐正规出租公司的出租车”;29%称,“在出台网约车官方管理办法前不会再用,各方应尽快加强监管”;选择“还会使用网约车”的约占35%。此前,根据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消协联合发布的《专车消费安全状况调查报告(2016年度)》中,“45.05%的受访者在乘专车时担心安全问题”的调查结果,也被不少报道引用。此外,还有不少网民通过留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网约车的安全焦虑。

与此相对,我国每年交通死亡人数都高达数万人,“交通事故死伤人数连续十年高居世界第一”。类似的新闻年年都有,却少见引发恐慌情绪。交通安全同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何舆论却对此表现出相对冷静的一面?在讨论如何促进交通安全等话题时更为理性?

回到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上来,有些网友已注意到网上舆论的“偏激”。3日晚间,@Paul郑褚在新浪微博上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安全性进行了比较。“出租车是天然的犯罪良机,因为乘客随机上车,没有人知道乘客去了哪里,坐了谁的车,这个问题直到滴滴等网约车的出现,才被堪称完美的解决。网约车司机即使用假车牌假证件注册,用虚拟手机号与乘客联系,仍然会在犯罪时间、地点方面留下线索在比较的最后,他还配了一张出租车不安全的搜索结果截图送给滴滴好危险还是正规出租车靠得住的朋友们。人民日报也于5月6日刊发题为“网约车如何一路平安”评论,在肯定网约车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表示,“相对的是,出租车上的犯罪率也并非为零。简单认为网约车不安全,失之偏颇

人是感性的存在,网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互联网的虚拟属性,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现实社会规范对人的束缚,助长了感性的释放。特别是一些具象化的表达,容易激发网民不安全感;而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更容易让这种不安全感上升成为一种普遍的气氛,反过来对网民的不安全感形成“确证”和强化,直接形成了人民日报所说的“偏颇”。这种“偏颇”可以说是舆论燥热的一种体现,在不少热点舆情事件中都一再出现。

比如最近的魏则西死亡事件。五一小长假期间,事件急剧升温,不少网民都感受到了“百度刷屏”,与此同时,各种声讨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对于魏则西的死因则少有人关注。

根据媒体披露的情况,魏则西患的是滑膜肉瘤癌症。这是一种什么病呢?中国科学报5月6日发文称,“滑膜肉瘤则是一种更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青少年”。“预期生存时间主要与患者的基因分型、年龄、肿瘤大小及侵犯范围等因素有关。如果是早期病变,生存期可以大于10年,而一旦转移,根据欧洲EORTC的数据生存期仅在15个月左右”。魏则西属于后者。在知乎网站上,魏则西生前的自我介绍中,就有“滑膜肉瘤转移”。对于魏则西一家来说,可谓“多次求医无果”,最后抱着一线希望通过百度找了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该事件发酵正热的时候(5月1日),魏父也曾通过媒体表示,不想被卷入商业纠葛之中。“我们不想得到任何补偿,也不想告任何机构和个人。对于百度和医院,我们没有任何仇恨”。

从舆论反应看,围观网民的呼声固然值得重视,但该事件所蕴含的最基本的“中国式医疗悲剧”同样需要反思。@李子暘Lee认为,魏则西事件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有人卑鄙可耻地赚绝症病人的钱,而在于绝症患者或其家人不愿意放弃,愿意为了一丝希望倾尽全力人民日报5月6日题为“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的评论直指“全民科学素养”与“医疗制度保障”两个关键问题——“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要避免人财两空的悲剧重演,更需良好的医疗制度保障,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网络时代,个人际遇跻身公众视野当中并上升为一件公共事件后,事件的走势很可能会超出当事人的想象与控制。众人借此表达公共诉求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并且很可能具有相当的正当性。只是,如果脱离了事情本身的症结,在情绪丰富、民意充沛的网上,这种正当性可能会失之于燥热,导致舆论失焦,遮蔽了一些重要问题。

面对燥热的舆论,更需要“兼听则明”。在开放多元的讨论中,理性的声音对这种燥热具有天然制约的作用,有助于其降温。此外,在倾听大多数网民呼声的同时,还要关注少数网民的不同声音。大部分网民会随着新舆情热点的出现而转移,那些不迎合民意、着眼于事件本身的理性思考,往往在舆情退潮时才会更加凸显。从线下改进的角度出发,舆情退潮时,一切工作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开局首季问大势
下一篇:颜晓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导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