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读懂开局之年的中国经济 专家带你打开这些问号

翻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一系列主要预期目标,传递出“十四五”开局之年怎样的宏观调控基调?

近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和京东集团联合主办的“‘十四五’开局: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研讨会”上,多位国内经济学家共同把脉,打开宏观经济政策背后的一个个问号,解码中国经济发展新走向。

【问号一】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

把脉经济走势,认清外部环境很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置于怎样的外部环境?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全球复苏对2021年的中国经济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机遇是世界经济形势好转有利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恢复;挑战是中国经济2020年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局面将迎来竞争。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看来,进入“十四五”,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会有更大变化。

毕吉耀说,“十四五”规划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去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101.6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4.7万亿美元。按今年预计增速测算,估计今年我国经济总量会相当于美国的75%,经济总量更加接近意味着我国的外部环境会更加不友好。

专家认为,外部挑战越大,越要防范金融和债务风险等问题,由此统筹发展和安全将成为“十四五”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重要考量。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李扬说,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最重要战略,就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问号二】今年6%以上的增速目标是否设低了?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消费、投资、进出口、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都同比增长30%以上。有人疑问,今年经济增长预期6%以上的目标设定是否低了?

“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应谨慎乐观。”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尽管国际机构中不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将快速反弹甚至超过8%,但考虑到今年前高后低的增长趋势,6%以上的增速目标设定是科学冷静并留有余地的。

“十四五”规划中并没有设定未来五年的年均增速定量指标,这是“六五”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培勇表示,一方面因为未来环境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迈向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宏观政策。

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今年我国设定的财政赤字率为3.2%左右,低于去年约3.7%的赤字率,但高于疫情前2019年2.8%的赤字率。这传递出怎样的政策基调?

“这三年的赤字率变化显示,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实际是在向2019年的常态化政策配置格局回归,不能看作是紧缩。”高培勇分析说。

【问号三】今年减税降费未设量化目标怎么看?

去年我国政府累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2.6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时,并没有设定具体量化指标。今年减负力度究竟如何?

“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另一变化,就是更加强调以市场主体为中心。”高培勇说,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青山常在、生机盎然”,传递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高培勇认为,今年减税降费力度不会比去年小,不同于以往的逆周期调节,近几年我国转向通过制度定格的方法实施减负,确保减负政策效应延续并稳定下去。而且减负重点以减增值税和降社保费为主,更聚焦企业成本的核算环节,而不是利润分配环节,凸显以市场主体为中心。

【问号四】“十四五”发展机遇有何变化?

翻开“十四五”规划纲要,一系列重点任务蕴藏着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科技创新被置于核心位置。毕吉耀说,“十四五”颠覆性技术将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迅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刻重组,对有准备的国家来说,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绿色低碳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分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下,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会发生重要变化,必须提早应对。

“在贸易谈判中,发达经济体会在多双边层面更积极地提出高标准环保和碳排放要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会更有意愿参加,这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王信认为,“十四五”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环境问题上的话语权,要鼓励国内企业主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快推动供应链“脱碳”。

乡村振兴、新型城市化、强大国内市场……专家表示,宏观政策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上一篇:专家解读:为什么要出台《中国共产党组织处理规定(试行)》
下一篇:学者解读:如何理解中华文明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