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辩证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之间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2-09 浏览次数:2145次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提问:崔德路 山东省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副院长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请问,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解读:梁 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研究永恒的命题。在中国古代,对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辩证思考不断闪耀着思想的火花。例如,春秋时期的管子就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但他根据当时齐国“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的具体情况,提出鼓励消费的主张。他认为,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时让那些有较多粮食和财富的人在衣服、饮食、车马、住宅等方面多消费、高消费,其目的不是鼓励享乐,而是就此为贫穷的人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发展经济从而走出困境,即所谓“不侈,本事不得立”。2000多年前的管子就已经认识到不把需求释放出来,不仅工商业得不到发展,农业这个“本”也难以立起来。
马克思则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供给和需求的。供给和需求以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为前提,收入的不同分配形成了不同的供给和需求,供给和需求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供给和需求关系对现实价格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在供给需求的分析过程中,他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四分法,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认为生产和消费处于生产关系发展的两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而实现生产和消费联系的桥梁是交换和分配。生产决定供给,消费是和需求相联系的,消费决定着需求量。马克思供需关系理论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基础之上,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供给,而生产关系决定了需求的满足程度。马克思供需关系理论既研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总量平衡,又十分注重供需之间的结构平衡,不仅从微观视角研究了市场价值和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还从宏观视角研究了供给需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矛盾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面,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平衡地看,供给和需求都需要改革,因此要从这两方面来推进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那么,在我国如何推进这两方面的改革呢?
首先,要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牛鼻子”。立足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可以清楚看到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问题,虽然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居民收入也迅猛增长,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或供给能力在总体上依然处于中等水平,而且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问题。目前我国供给体系产能齐全,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必须看到,我国生产能力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生产能力中有大量过剩产能;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新变化,有效供给存在不足。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优质农产品依赖进口。在许多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领域,还缺乏有效供给能力,高质量的医疗和教育在各地都还是十分紧缺的资源,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结构性的供给侧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才能适应新的需求变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因此,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牛鼻子”,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其次,要注重需求侧改革。从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看,需求对供给存在着引导、牵引作用,如果运用得好,它就会对生产起到激励作用。关于需求侧改革,当前应主要做好这么几点:第一,充分发挥我国已是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以立足扩大内需为基点,增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好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条件,创造足够的回旋空间和时间。第二,当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常迫切,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非常明显,可以说我国潜在的需求非常强盛,关键是如何让它有序释放出来而又不外溢出去。只有通过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消除现存抑制消费或需求升级的障碍,释放出优质需求,并且能够为改革后的供给侧给予满足,从而让不断有序释放的优质需求成为引导生产和供给的向导,形成需求牵引供给,而且是优质需求牵引供给的局面,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更多需求,供求双方彼此促进,不断迈上更高更优的动态平衡。第三,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相适应,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可以通过进一步减税降费,促进投资、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百姓收入,增强消费意愿。适度增加政府对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尽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方面的短板,发挥其正面外溢效应,引导投资和消费。用系统、整体和循环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供求两侧中存在的问题与堵点,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能。
总之,辩证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关系,就是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牢牢扭住这个关键的“牛鼻子”,通过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要高度注重需求侧改革,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始终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目标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