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战略方向——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取于势,明于变。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近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深入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我们有哪些优势、具备哪些条件?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方向和基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蕴含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这样的宏观命题之中。为了准确把握、深刻解读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是短期之策还是长期之举?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方向

  记者:新发展格局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国热词”。但关于新发展格局,人们还有一些理解误区,比如,有人认为,这只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影响而采取的被动应对和临时之举,不可持续。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王昌林:关于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不是应对疫情冲击的短期之策、无奈之举,而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回望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时间轴线,从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到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而到8月24日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部署使“新发展格局”越来越清晰。总的来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长远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敏锐洞察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

  着眼当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系列举措出台有利于缓解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这场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深度、广度前所未有,整个人类社会都在应对。疫情大流行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这种外部环境恐怕短期内很难改变,且会持续抑制市场需求。面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世界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做好打持久战的应对准备,不等不靠,立足自身、深远谋划、主动调整,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以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向好的确定性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

  放眼长期,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过去,我国发展的重点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我们依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发生了较大改变。

  靠原有发展模式难以实现新的目标,必须更好地挖掘内需潜力、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潜力和参与引领国际循环的潜力,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经济自主可控发展能力,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循环中的位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是“压力山大”还是底气十足?

  ——我国具备向新发展格局转换的客观优势

  记者:打造新发展格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意味着要顺应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阶段和格局变化进行转变。很多人担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多矛盾和问题,叠加较为严峻的外部环境,我们着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不会有很大的压力?基础和底气在哪里?

  王昌林:对于这样的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辩证、长远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刻、全面地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就可以明确地看到,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基础和条件:

  一是从基本国情看,我国具备建立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条件,能够形成国内经济大循环。

  二是从发展基础看,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建立了体系完整、能力巨大的产业体系,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批跨国经营大企业;人力资本积累已达到较高水平,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消费品市场规模居全球第二,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具备了比许多发展中国家更优良的贸易和投资环境。

  三是从发展趋势看,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建设,以及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出来。根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我国消费额占全球比重将达到16%,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同时,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水平等将不断提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特征会更加明显。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发力供给侧还是需求侧?

  ——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记者: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找准新发展格局的方向和基点。在您看来,方向和基点是什么呢?

  王昌林:这点非常明确,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供给侧看,要牢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梗阻和堵点。生产是整个经济循环的起点。持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是解决供需不平衡不匹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所在。眼下的疫情冲击并没有改变供需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的事实。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要从供给侧发力,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工业体系完整的优势,稳定制造业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壮大新动能,从而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此外,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机制性、技术性障碍,使生产、分配、流通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亦是需要着眼之处。

  从需求侧看,要坚决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完整内需体系。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新一轮再生产的起点。超大规模市场是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优势。要将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就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应针对不同类型主体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打通阻碍需求潜力激发的痛点和堵点。既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也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更要用好积极财政政策,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努力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作用。总之,要多方发力、多策并举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找到持续、安全、高效、稳定的动力源和支撑面。

  要特别注意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因此,我们要将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强大支撑,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参与引领国际经济循环。

  (记者:欧阳优

上一篇:李稻葵: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之间是什么关系?
下一篇:扎根现实、挖掘“富矿”,以理论研究回答时代课题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