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大势

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大势(财经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汪哲平

  核心阅读

  ■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而且部分影响反映了抗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

  ■1—2月份主要指标占全年总量较小,后期弥补损失的机会较大。通常下半年经济总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经济加快恢复,我们有机会弥补1—2月份的经济损失。

  ■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约1.5万亿元,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此次疫情暴发正值春节期间,总的看对需求的影响大于供给,对服务业的影响大于工业,对生产能力影响不大。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1—2月份国内生产需求下降,就业物价压力上升。如何看待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形势和后期走势?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虽然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但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经过这次风雨洗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将更为明显和强劲。

  疫情影响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出口分别下降24.5%、20.5%和15.9%,调查失业率突破6%,物价指数继续在5%以上高位运行。同时,疫情加大了金融市场波动,2月份PMI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只有35.7%。可以说这次疫情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是超预期的,但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而且部分影响反映了抗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

  一是1—2月份主要指标占全年总量较小,后期弥补损失的机会较大。春节在1、2月份,春节前后约有20天企业生产活跃度不高,加上部分寒冷地区不易施工,导致1—2月份农业、工业、投资、贸易等主要指标占全年比重较小。从生产看,一季度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体现在畜牧业和蔬菜生产上,农业增加值占全年的比重不足13%,1—2月份占比更小;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年比重约14%。从需求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年比重不足9%;出口占比约14%。通常下半年经济总量占全年55%,上半年占45%,其中一季度仅占20%左右。只要二季度后经济加快恢复,我们有机会弥补1—2月份的经济损失。

  二是经济规模依然可观,自我修复能力强。1—2月份,经济虽然受到了较大冲击,但生产能力未受到影响,多年积累的物质基础雄厚,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1.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万亿元。为做好疫情防控,防护物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快速攀升的应急需求,显示出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供给能力、适应能力和修复能力,发展韧性较强。1—2月份,口罩、酒精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7.5%和15.6%。

  三是农业生产受影响较小,农产品供给基本稳定。目前小麦播种面积和苗情基本稳定,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较为充足。据调查,2月底冬小麦主产区一、二类苗占比同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生猪生产有所恢复。1月份,全国生猪大县合计出栏生猪2406万头,环比增长18.9%;1月末,能繁母猪存栏1774万头,增长3.9%。即使在疫情较严重地区,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也是有保障的。

  四是部分消费被延迟或抑制,疫情过后有可能出现补偿性增长。通常1—2月份是消费旺季,这次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的冲击较大。保守估算,1—2月份,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减少超1.5万亿元,旅游、住宿、交通、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减少超过1万亿元。有些商品和服务消费如餐饮、交通出行等具有季节性,难以回补。而汽车、服装、金银珠宝、日用品类等商品消费以及一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只是被暂时抑制或冻结,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约1.5万亿元,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五是部分行业加快了去库存步伐,为以后发展腾挪出了空间。这次疫情冲击了我国产业链,影响了经济循环畅通,部分产业或企业库存积压,如钢铁、汽车等。也有些行业因疫情防控或复工复产需要而加快了去库存步伐,如医药、防疫消毒用品以及部分纺织、化工原材料等。随着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一些行业将加快去库存,另一些行业会加快补库存,进而推动企业生产反弹。

  疫情冲击不改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防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已经走出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有序推进,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常态,疫情冲击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一是疫情没有伤及“筋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此次疫情暴发正值春节期间,总的看对需求的影响大于供给,对服务业的影响大于工业,对生产能力影响不大。尤其是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组织生产出抗疫所需的大量医疗防护物品,充分展示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多年来积累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关键的支撑作用。无论是医疗防护物资,还是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水电燃气等综合保障,乃至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化工、交通等,在过去两个月都在不停地运转。1—2月份,乙烯、粗钢、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增长5.6%、3.1%和2.2%。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也表现突出,不仅扛住了疫情的冲击,而且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稳定了社会预期。1—2月份,金融业生产指数逆势增长4.5%。与此同时,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国家统计局快速调查显示,截至2月29日,规模以上企业开工率比一周前提高19.8个百分点。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工率比一周前提高12.5个百分点。交通物流快速恢复。3月2日,全国快递业务量比一周前增长18.7%;保障大宗物资的整车公路运输流量为上年同期的61%,比一周前提高19.8个百分点;全国铁路装车已恢复至节前正常水平。市场销售逐步加快。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月份第一周乘用车日均零售仅811辆,第四周已恢复至1.6万辆。

  二是新经济新动能较快成长,转型升级步伐不停。虽然疫情对传统消费和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压力之下也蕴含巨大潜力和机遇,线上消费和智能经济爆发式增长,对冲了部分负面影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空间。1—2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同比增长3%;2月份快递业务量完成27.7亿件,同比增长0.2%。一些产品逆势增长,生鲜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线上办公等新模式新服务快速扩张。1—2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3.8%;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半导体分立器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9.7%、45.1%和31.4%。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潜力和良好发展势头。

  三是外资外贸好于预期,彰显强大国内市场吸引力。在世界经济放缓、贸易保护加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况下,我国贸易增速下降并不意外,但1—2月份实际运行情况要比预期的好。1—2月份,外贸进出口下降9.6%,明显好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外贸业务也在好转。据海关数据监测情况,2月份外贸进出口值逐旬提升、企业申报报关单量逐旬递增。外贸结构继续优化。1—2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6%,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1—2月份,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8%。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31067亿美元,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四是补短板强弱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较高的政策举措。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突出民生支出和减税降费。1—2月份,卫生健康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22.7%、2.5%和3.4%。阶段性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小微企业解忧纾困。初步估算,各项阶段性减免政策举措预计可减轻企业负担8000亿元以上。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实施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支持疫情防控物资保供、农业和企业复工复产。这些政策举措陆续落地见效,既有利于大幅缓解企业经营困难,又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是疫情防控斗争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了改革发展信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步调一致,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疫举措,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疫情防控斗争也凝聚起中华儿女强大战斗力,坚定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信心。我国为遏制疫情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积极成效,也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国在继续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协调,同世界各国开展抗疫经验分享和交流,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向国际社会提供药品等防疫物资援助,同国际社会加强科技合作,助力全球抗疫斗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担当。

  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疫情正在全球多点暴发,世界经济前景堪忧,国内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压力上升、企业效益下滑、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任务艰巨繁重。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狠抓现有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的基础上,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防止阶段性影响转变为趋势性变化,把稳定经济运行和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但湖北和武汉防控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特别是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增加,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毫不放松疫情防控工作,以精准有力的措施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另一方面分区分级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

  二是着力稳定就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稳固市场主体的基本盘。要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业培训补贴等多种渠道,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增加灵活就业岗位,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研究生扩招。加快推进“放管服”、“互联网+”等改革,为各类创业就业提供便利。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稳就业的关键。这次疫情冲击中,中小微企业受损较重,亟须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

  三是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稳定外贸外资和产业链。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和我国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必须从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高度看待和谋划应对之策。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有序推动外贸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

  四是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新趋势,加快释放线上消费等新兴消费潜力,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聚焦短板领域增加有效投资,提升供给质量和产业链水平。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防止因疫致贫因疫返贫。

  五是切实保障基本民生。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和供应。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执行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帮扶,兜牢民生底线。

  (作者:盛来运  为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上一篇:长期向好信心足——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观察
下一篇:闯关夺隘再向前——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观察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