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智库答问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从深圳战“疫”探索说起

  编者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也日趋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突如其来的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城市因为人口密集、产业集聚、功能多样等特征而面临巨大的应急管理压力。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深圳龙岗区宝龙工业园,志愿者在操作无人机进行防疫消杀。新华社发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在位于深圳福田CBD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保洁人员(左)在对刷卡闸机进行消毒。新华社发

  当前,随着各地返城复工大潮拉开帷幕,全国各大城市的疫情防控压力陡增。如何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在做好此次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城市应急治理能力,从而有力抵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灾害来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要移民城市、超大城市——深圳在此次疫情面前的探索与实践,光明智库邀请专家深度解析、延伸思考,以期为全国疫情防控、城市治理提供启示。

  本期嘉宾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胡颖廉 郭红松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胡颖廉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吴思康 郭红松绘

  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吴思康

现代城市如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陈文 郭红松绘

  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陈文

  1、构建“政府强、 市场灵、社会活”的 疫情防控格局

  光明智库:当前,我国现代化大城市、超大城市、城市群的发展与治理问题日渐凸显。从此次疫情防控的现实情况看,深圳等城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做出了哪些值得总结的探索,还存在怎样的风险与难点?

  胡颖廉: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着力提升治理能力,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探索构建“政府强、市场灵、社会活”的良性格局。这种探索在此次疫情应对中也得到了突出体现。例如,此次深圳的疫情防控,“城能入、家能进”政策彰显出充足底气,这种底气来自精细设计的“三防合一”工作机制;率先公布十分详尽的病例信息,用公开透明抑制非理性恐慌;企业开辟口罩等医疗物资生产线,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实施守好“最后一公里”的联防联控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吴思康:深圳防控疫情的探索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决策部署。二是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确保城市平稳运行。三是坚持科技防控,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四是坚持联防联控,强化政府在应对疫情中的主导作用,广泛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全体市民的积极性。

  新时期,特大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各地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配和运输等保障体系存在不足;应急预案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社会专业力量有待进一步发挥;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今后城市应急管理必须注意的关键点。

  陈文:从深圳的探索中,能得到如下启示:应急工作要迅速,防控组织要得力;注重科技抗疫,做到科学防控;推行透明防控,及时消除民众恐慌;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

  从全国城市治理来看,共性的风险与难点主要有:城市人口大量聚集且流动性大;城市应急管理的纵向链条过长,“市—区—街道—社区”的多层级管理模式降低了疫情防控效率,存在“会议抗疫”“文件抗疫”“填表抗疫”等形式主义现象;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基层抗疫过程中客观存在多头管理、相互扯皮和责任推诿现象;强调“属地责任”而淡化“主管责任”,街道和社区的法定职能、资源调度、人才配置等与各自承担的抗疫责任不够匹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抗疫工作联动性不强,疫情联合研判和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城市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合作应对和共治能力建设亟须加强。

  2、把重点转向疫情防控与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上来

  光明智库:2月10日起,随着1000万人左右的返城复工大军陆续涌入,深圳从全力应对疫情转变为防控、生产两手抓。综合来看,深圳的疫情防控有哪些亮点,当前的疫情防控应抓好哪些关键点?

  吴思康:深圳在疫情防控中有以下亮点:在人口流动性大、人口密度大、鄂籍人口多的情况下,实现了目前“感染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坚持及时科学高效开展救治,治愈率较高。

  随着返城复工人潮涌入,一方面要重点做好返深人员的排查与社区防控,做好厂区防疫、园区防疫、社区防疫,做好返深人员的信息登记、筛查检测、隔离观察,厂区、园区、社区要做好“最后一米”的疫情防控;另一方面要严把企业复工关,落实企业防疫主体责任,确保生产环境安全有序。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研究,对企业实行更多支持政策,从应急物资、招工、成本、物流交通等方面帮助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胡颖廉:进入新阶段,需要统筹考虑疫情风险和次生风险。政府要为企业安全复工尽力提供服务,比如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口罩、体温计、消毒水等防疫物资购买渠道。同时,应充分研判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次生风险。由于物流受阻、供应链部分中断,对于有外贸订单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违约行为集中出现的风险,尽早介入,提供法律服务;对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从业者基本生活的社会稳定风险,要做好精细化预案。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疫情本身的不确定性。企业复工必须做好各项有关预案,有关部门在帮助企业复工时要明确风险沟通方式,即鼓励企业及时报告疫情,杜绝瞒报缓报。

  3、从节流、开源上大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光明智库:疫情重压之下,经济发展不能停滞不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及各区纷纷制定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市政府发布了被称为“深圳16条”的《深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福田区在全国区县政府中第一个出台防控疫情应急扶持企业的“福企”十一条,等等。结合深圳做法,您认为当前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促进生产恢复、激发经济活力?

  吴思康:目前,疫情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于: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链面临阻滞,外贸企业合同违约风险增加,全年订单量受到影响,未来或将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双面夹击”的局面,并产生一系列新的劳资纠纷,等等。而且,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入境管制影响,我国的国际商务往来和吸引外商投资状况也将受到一定冲击。

  当前,必须及早入手进行制度设计,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是研究出台更大力度的疫期和疫后政策措施。尽早调整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做出特殊时期的政策措施安排,边防控疫情,边恢复经济发展。及时研究疫情过后的刺激消费、拉动投资、促进外贸等方面政策措施等。二是分类有序引导恢复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链。对符合复工条件的企业,尽力帮助其恢复生产,为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复工创造条件,着力解决企业用工、短期流动性困难、防疫物资短缺等问题。三是建立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监测预警机制,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四是密切关注国际社会对此次疫情的反应,及时研究应对措施。五是抢抓机遇、及早布局,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相关产业。

  胡颖廉:现阶段,尤其需要从节流、开源两个方面支持企业复工复产。首先是节流,减轻企业负担。政府相关支持性政策不仅有现实价值,更有提振市场信心的深刻意义。此外,政策宣传和分析解读必须跟上,必须让企业看到决心、获得信心。其次是开源,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疫情防控措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社会消费习惯。今后能否将新的消费习惯持续下去,并且转换为具有更大商业价值的消费场景,这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4、从战略高度加快提升城市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光明智库:疫情的到来提示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任重道远,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刻不容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理应在此方面探索路径、树立城市范例。您对此有何建议?这对全国其他城市有何启示?

  胡颖廉: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需要在应急准备、风险防范方面积极探索。

  首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深刻意识到,在危机面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责任,防控是最大的本领。

  其次,构建现代化应急治理体系。应急治理是具有整体性的体系化工作,要着力探索能够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高效动员社会力量的应急决策和组织模式。

  再次,用法规制度保障财政性应急管理投入。应精确测算这一投入比例的最优值,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经验、树立标杆。

  最后,建设好物资储备、信息平台两大支撑。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和紧急调用能力欠缺,是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也体现得很明显,需要下大力气予以改善。

  吴思康:一是加快推进响应速度快、灾后恢复迅速的韧性城市建设,这是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重大课题。二是进一步提升特大城市运用科技手段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未来城市应急治理的重要手段。三是建立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和战略物资保障体系,这是未来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四是构建强大迅速的动员响应能力,这是未来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五是建立公开透明的舆情信息管理机制和更加规范有序的舆论环境,这是未来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

  陈文:提升城市应急治理能力,首先要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科学创新。应建立健全集应急管理指挥、决策、执行、调度、反馈、舆情引导等于一体的权责体系和协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应急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中的职责权限与协作关系,实行主管责任与属地责任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减少乃至杜绝多头管理、相互扯皮和责任推诿问题。

  其次,要重点推进应急管理的制度化和法治化。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完善应急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标准流程,健全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和公开的制度与标准,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直通汇报制度。建设统一的应急管理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支撑应急信息资源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和协同共享。

  再次,应大力培育应急安全专业型人才,深化应急管理的产教研融合,大力扶持应急安全新产业、新业态和专业机构发展壮大。

  最后,切实加强源头治理和市场监管,在各个环节严把关口,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链,从源头上减少传染病疫情发生的可能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圣禾、蒋正翔、王斯敏、党文婷、王美莹、蒋新军)

上一篇:疫情对经济影响有多大?看看“大咖”们怎么说
下一篇: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