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鉴古知今中更好走向未来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②历史思维·圆桌对话】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学习与历史思维的培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历史的重要作用、要求领导干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为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借鉴历史?如何养成历史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围绕这些问题,光明日报特邀3位相关领域专家展开研讨。

  嘉宾

  卜宪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陈立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赵凡

  1.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

  记者: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2019年1月22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历史思维”列为领导干部需要提高的六种思维能力之一,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中,体现着怎样的历史思维?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鉴古知今中更好走向未来

卜宪群 人物肖像:卢重光绘

  卜宪群: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思维,这一历史思维的鲜明特点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我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中的历史思维具体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第一,从多角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阐释了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不懈精神追求的内在联系,说明了“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第三,从核心价值观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作用,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说明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本着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尊重与思考,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服务,说明了“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的重要性。第五,从人类文明进程相互交融的历史经验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出发,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说明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意义和价值。第六,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从中国共产党一贯秉持的历史使命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出发,说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内涵与现实意义。第七,从数千年中华文化不断前行的历史经验出发,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内在价值,说明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鉴古知今中更好走向未来

张太原 人物肖像:卢重光绘

  张太原: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中体现出鲜明的历史思维内涵特点。首先,以纵深的历史眼光确定中国现在所处的时代方位。所谓纵深的历史眼光,就是着眼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探索史,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才能知道今后往哪儿去,从而弄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贯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就可以明了我们要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如今我们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不能中断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走历史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时代担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肩负的历史责任充分结合起来。

  其次,以全球史的视野来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学习交流的传统。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正是从整个世界史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其所隐含的意思:世界已非百年之前的世界,中国也已非百年之前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曾感慨:“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之所以备受列强侵凌,根本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的“落后”。落后就难免挨打,由此就会明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的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面向未来,中华民族要接续奋斗、凯歌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再次,历史思维中蕴含着辩证思维,既注重历史的经验,又注重历史的教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与能量,激发现实的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他更明确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由此,也就会明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坚定不移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为什么会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记者: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首先要形成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并充分认识历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并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今天,我们为何如此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如此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养成历史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树立怎样的历史观?

  卜宪群: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即充分认识什么是历史、如何看待历史。新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观,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观,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科学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就历史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历史等作了深刻阐述。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历史内涵的丰富性,“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第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第三,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第四,历史不可割裂,“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第五,抛弃了历史意味着悲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第六,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阻挡,“人类历史必然会有曲折,也必然会不断前进”。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新时代中国的前行与发展不能没有科学的历史观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本质的一系列观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论述科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系统阐明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也要防范英雄史观、唯心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等的影响,这些不正确的史观有的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人的思想、人的主观意志说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有的把伟大人物的思想和意志说成是历史的主要决定力量,等等。而历史虚无主义是其中极具代表性、迷惑性的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不能客观地描述历史,而是任意践踏、随意评说、肆意消费历史,从虚无中华传统文化、虚无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直接走向了虚无马克思主义、虚无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道路、虚无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观。要警惕与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就要坚决坚持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对待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对待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做到辩证取舍,“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鉴古知今中更好走向未来

陈立新 人物肖像:卢重光绘

  陈立新:养成历史思维习惯,需要充分尊重历史,需要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延续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的嬗变和演化,绵延不绝。其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代代相传,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可谓历久弥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民族精神的内在激荡和自我造就,而这也是新时代我们需要继续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历史文化基因。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攸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首要问题,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亟须解决的头等大事。最终,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筹划现代化发展蓝图,并具体落实现代化建设任务。这就凸显了中华民族进入现代世界体系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主义道路联系紧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在充分吸收现代文明成就的同时又致力于克服现代文明弊端,中国道路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诸如坚守人民立场、倡导新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皆表明新时代的中国一定会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此形成的中国经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张太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还要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党史国史的学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精神。近代以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英勇献身,正是这种无私献身的精神造就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因而对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从党的历史中体验到这样一种精神,显然会成为一种“营养剂”,显然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这也正是我们在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一些领导干部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学习党的历史,还会发挥一种“清醒剂”的作用,增加共产党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在实践中养成历史思维习惯

  记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养成历史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需在实践中做到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包括历史思维在内的六种思维能力,是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他多次强调要借鉴历史、传承历史、运用历史,提出坚持“古为今用”“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那么,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历史眼光、养成历史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卜宪群:的确,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重在运用历史思维、历史眼光、历史方法,重在指导实践。关于借鉴历史、运用历史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重要论述。正确运用历史思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坚持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看待一切事物,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比如关于借鉴与运用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这种重视借鉴历史、善于借鉴历史的思考和论述贯穿于对众多历史问题的反思之中。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做到研究、借鉴历史。在实践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借鉴的理论为指引,树立科学的历史眼光,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陈立新:养成历史思维要求“求真”与“致用”相结合,倡扬基于现实关切的未来意识,始终要求指向现实的问题意识,并在解决问题的目标设计中发挥导向的作用。“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历史思维始终坚持发展眼光与全局观念。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坚持发展地全局地看问题,就是抓住了事物是“过程集合体”的实情,洞悉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进而能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自觉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践行历史思维强调中国情结与全球视野的统一。“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历经艰辛和拼搏书写的,是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此外,我们还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当然,“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这就要求我们区分精华与糟粕,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张太原:“古为今用”,指的就是借鉴历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历史。在新时代,更好地运用历史,使其经世致用,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充分吸收历史中好的、精华的东西。这其中包括“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也包括“丰富的治吏经验”等治国理政智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注意剔除“封建糟粕”。即使到了今天,封建糟粕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少都与不能辩证对待古代文化、没有区分开其精华与糟粕有关。由此,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新时代我们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其中蕴含着“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思维。在新时代,养成历史思维习惯,就要尊重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性的统一。这也是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总结出的:从小岗村农民按手印包产到户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设立经济特区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从解决就业问题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兴起,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首创性的尊重。

  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正确运用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只有通过学习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才能形成真正的历史思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以后,就要善于用大历史的眼光,发展地、整体地、长时段地、联系地看待和处理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形成对历史心怀敬畏、心怀良知的行为习惯,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衡量、规范和激发自身行为,让历史启示来者,让历史告诉未来。

上一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解读(八)
下一篇: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