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国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市场需求水平下降。从外部看,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下降。从国内看,大城市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制约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抑制了内需的增长。
预计“十三五”期间,尽管稳需求、稳增长的任务空前艰巨,但也必然推动中国经济从做得快、做得多转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将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十三五”期间,由于市场需求水平下降,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时,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在需求水平下降的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将随之变化,这将促使企业开始关注质量与效益,客观上要求必须改变粗放、数量扩张的投资模式,创新投融资方式,要求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此外,由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十三五”期间资源环境约束会进一步加大。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这些趋势性、系统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和中央对“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可以认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积极适应、主动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重要支撑。
新型城镇化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城镇化是现代市场体系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集中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户籍人口增长缓慢;大城市人满为患,中小城市又普遍缺少人气;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普遍不足;城市建设缺少长远和整体规划指导,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这些问题既制约了经济增长,也制约了社会形态水平的提高。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在2013年12月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2015年12月,又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今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在这一背景下可以预见,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历史大幕已经拉开,将在“十三五”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城融合良性互动
“十三五”期间,在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和新型城镇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也必将增强。
针对产业布局与城市布局不协调的矛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各城市要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这些都会使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强。
在此推动下,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明显提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提高方面要做出更大努力。
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进展,既会促进经济社会形态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也会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需求和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更为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这些会促进经济增长速度稳步提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都将取得重大进展,在其支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稳中向好,“十三五”后期发展的质量、增长的速度都将高于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