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胡敏说两会:“三为”“三有”!习近平给“培根铸魂”者提要求

编者按2019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理论频道特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担当评论员,首次打造一档通俗理论脱口秀节目——“胡敏说两会”。节目聚焦2019年全国两会每日重点活动、重大议题,以轻松的语言、生动的点评、理性的阐析,让您获悉当日最应知晓的两会动态,得到最为及时的政策解读。

胡敏说两会,两会进行时。人民网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胡敏。今天我与大家说评两会。

每年两会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代表委员中间,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与大家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讨论中总会有许多精彩的“金句”,在代表委员中、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的联组会上,与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委员们共话当前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充分肯定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用和近几年来取得的显著成绩的同时,对做好新形势下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四个坚持”的明确要求,这个讲话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和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两个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在新形势下再次吹响了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以伟大灵魂和作品为动力,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的进军号角。

学习这个讲话,我最突出的一个印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为”和“三有”。

“三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个关键词是“时代”。当今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当今的中国人民发愤图强意气风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思想源泉和最广袤的实践土壤。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当今时代社会的“灵魂的铸造者”和“精神的奉献者”,要为新时代培根铸魂,就要既担负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成果,展示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精彩;又能承载起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的历史责任,描绘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时代”的核心是人民。优秀的文化文艺作品,一定是植根人民,植根大地的,一定是时刻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的,一定是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的,一定是能够汇集和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磅礴力量的。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也只有充分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应现实需要、回答群众关切,为人民释疑解惑,才能产生真知灼见,才能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三有”,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俗话说,“文以载道”。艺术家和学问家本身就是以高远的理想追求、深沉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美好品德为社会作着表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精神引领,古今中外,大艺术家、大学问家莫不如此。在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是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强调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要以德立身,泽己及人,就是要明大德、立大德、坚守高尚职业道德,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庸俗媚俗低俗。

一句话,“三为”是强调了创作方向和使命问题,“三有”是提出了创作者的修德和担当问题。二者相互依托,互相促进。

拥抱时代,胸有人民、德领风尚,我们的文艺创作就会既有高原又有高峰;我们的学术研究就能揭示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内在逻辑,焕发出源于中国大地的中国理论力量。

上一篇:胡敏说两会:聆听农民梦想 抓好乡村振兴战略这
下一篇:胡敏说两会:从“含金量”数据看政府工作报告的温度、锐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