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周文彰:中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主讲人: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周文彰

讲座地点:人民网二号演播厅

讲座要点:

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大获成功的奥秘在哪里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实录全文: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郑重宣示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目标要求。这篇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

为了帮助广大网友学习这篇重要讲话,我今天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40年的改革开放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就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以前,这个时期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国有企业开始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个体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党中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突破性的概念,同时对价格、财税、金融、计划以及流通体制等进行改革。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启动。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始,然后向沿海开放城市、沿线、沿江、沿边、内地中心城市逐步展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的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改革的一个重大进展。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确定。在这期间,我们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施抓大放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从2003年到2011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这期间进一步放宽了非公有经济的市场准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其他如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期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等等。

第四个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从2012年到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这个阶段,我们从以往的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发展到全面深化改革,这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体制的改革,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督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种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这一时期我们前后一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要把握三个基本事实:一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会专门研究改革开放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因为是前无古人,而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因而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方面,我们都是在探索前进,逐步深入、逐步扩大的。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这就是:经济飞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极大改善、国家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当中,把4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概括为改变了“四个面貌”,实现了“三大飞跃”。改变了“四个面貌”,这就是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实现了“三大飞跃”,这就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第二个问题,改革开放大获成功的奥秘在哪里,这是我今天讲的重点。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

我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一点,解放思想不停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个觉醒就是指我们党的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们是在哪些方面觉醒呢?我进一步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觉醒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两个凡是”的提出,客观上是在维护文革、维护一系列错误决定、错误决策。人们担心中国还要在“文革”的轨道上运行。所以,“两个凡是”一提出,就遭到了质疑和反对。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了这篇文章,并且提前一天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的当天下午,新华社立即向全国播发。第二天,全国的主要报纸纷纷转载,真是石破天惊,因为这篇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冲破了“文革”错误理论的藩篱,给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从“实践标准”,我们党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提出的背景就是因为在有些地方,改革开放总是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还是在纠缠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当中提出的。这“三个有利于”从此就被我们看作是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进一步,在强调“实践标准”的同时,我们党也强调人民满意这条标准。这就是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觉醒之二: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觉醒同样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大家知道,对社会主义的预见和设想在5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那时叫做乌托邦,仅仅是空想。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设想有三个主要“支柱”: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设想来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用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抑制战争创伤,从1953年开始,我们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从而也开始了计划经济的进程。

对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计,我们总感到公有化的程度不高,因此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们紧接着又运用了两年的时间,把农民从高级社引导到人民公社,于是在全国就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我们这样一做,再加上“文革”的政治原因,到“文革”结束的时候,我国的国民经济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

“文革”结束以后,我们国家出现了三件有代表性意义的事件。

第一件事就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把集体的耕地分给了农民各家各户耕地,从而一举解决了多年不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这个做法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于是在全国加以推广,实行普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件事,就是大批知识青年开始从农村返回他们的城市,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们就在街头摆地摊、卖鞋帽、包饺子、卖馄钝,从而大量地产生了个体户。第三件事情,安徽有一个叫年广久的生产了“傻子瓜子”,很受欢迎,最多的时候,雇工达到140人。

面对农民分田到户,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经济的出现,一个尖锐的问题立刻摆在我们面前,中国还叫社会主义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恍然大悟,以往我们的理解没有到位。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阶段,它比资本主义发展更高,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然而,中国没有进入到资本主义,我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了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发现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个阶段要长达一百年。之后,我们要巩固社会主义,要花更多的时间,要花几代、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既然我们处在初级阶段,就不能套用成熟阶段或者叫高级阶段的制度设计。于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制定了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这条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又配套出台了三项大政策,这就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现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出现的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认识到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觉醒之二。

——觉醒之三:公有、私有“都是我们自己人”。面对非公经济快速而大量地发展,我们有些人感到惶惶不安。他们甚至认为,这样下去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成问题了。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江泽民同志曾发表重要讲话,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做准备。在这个讲话和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深入阐述。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些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他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公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在党的十五大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被确定为我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在内涵上又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这里,“两个都是”是非常关键的字眼,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号召全党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这就是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在这里,我们不免要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句名言,那就是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里的私有制不是指中国今天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我国,通过三大改造,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在我国,正如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当中所指出的,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今天从事个体经营和民营企业的都是翻身当家作主的劳动人民,他们是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们共产党人流血牺牲闹革命,就是为了让劳动人民从无产者变成有产者。所以,我们对《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一句话一定要理解它的本义,而不能望文生义。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40年来,非公经济和非公企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充分肯定了他们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比如他用了“重要成果”、“重要力量”、“重要主体”等等这样的词。他指出,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当成自己人。

——觉醒之四: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坚定地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坚决地反对和抛弃市场经济,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模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这番话,立刻把我们从思想迷雾当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又一次伟大的觉醒。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从此,我们大力推进市场化的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尽管我们是全面深化改革,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改革的重点,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个关系的实质就是在资源配置当中,到底是政府起决定作用,还是市场起决定作用。我们党坚定地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配置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既然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也要遵循这个共同规律。

——觉醒之五:特区姓“社”不姓“资”。这一觉醒主要是体现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办经济特区开始的,从一开始人们对创办经济特区就有不同的意见,担心我们是不是搞了资本主义。而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这句话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当时有人提出,多一份外资就多一份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批评说,这些人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一个三资企业办起来,工人要拿回工资,国家要拿回税收,我们还能得到技术、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益于社会主义的。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特区。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自由贸易战略,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规模走出去。新时代,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开了新的步伐。

——觉醒之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针对教条主义提出来的。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早就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如果我们把经典作家的话当成教条,把经典作家的本本当作教义,就会不顾实际而照搬照套,就会把它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作为评价实践的标准,稍一不合,就被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很长时间内,本本主义给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套上了枷锁,使我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重大障碍,所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危害深重。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当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以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拓性事业。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没有讲过,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做过,我们以前也没有搞过,只能靠在实践当中去探索和开拓。如果我们躺在本本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本本上没有的就不能做,本本上写了的就不能变,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无法发展与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实施国家总体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对整个世界的划分,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个非常清晰的演进路线。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而作出的重大判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解放思想不停步,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成果。我们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我们党正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从而形成科学发展观。我们党正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上这些重大理论成果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由于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我们党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飘扬。这是我讲的我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一点,思想解放不停步。

我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二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这个伟大革命首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为纲,它错就错在把阶级斗争放在第一位,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非常次要的地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氛围下,唯生产力论、“白专的帽子满天飞”,还发展到了政治冲击一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发展停滞、经济困难、社会落后、群众的困苦迟迟难以解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后,党的十三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升为党的基本路线并且作为重要内容,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008年,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到“兴国之要”的高度。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战争一结束,立刻还要回到这个中心。要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针对“政治可以冲击其他”的奇谈怪论,早在1978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如何发展生产力呢?这就要从科研和教育入手,于是,我们党决定恢复高考,扩大招生,推动出国留学,将从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到十二年制义务教育,放开手脚,让多种方式参与办学,包括民办学校、中外合资办学。我们设立了教师节,尊重教师,尊重人才。

为了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我们要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全国科学大会上,1978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崭新观点。十年后,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宾的时候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之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各个场合被他反复强调,成为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名言之一。

为了引进科技,引进先进的管理,我们就要同各国发展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本世纪以来,我国紧紧抓住以信息技术带头的科技革命,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终端、人工智能,从而实现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巨大变革。

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呼唤制度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制度创新,包括实现经营目标责任制、人员聘用制、奖金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配置资源、城镇化……负面清单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所有制改革等都大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已经成为我党坚定不移的共识。

4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三点,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含糊。1978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北方谈话”指出,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句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40年改革开放,我们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而展开的。首先,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施改革,我们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允许兼职下海经商,推动一系列所有制改革,一举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为了让人民便利而改革。为群众办事和生活增添便利,是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的方向,也是近年来我们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40年来,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各项管理体制改革,我们更加注重人性化、便利化、高效率。人民群众办理护照、户口、执照、驾照、产权过户、婚姻登记,不知比以前方便了多少倍,老百姓可以通过微信汇款转帐、网上购物,可以异地缴款看病,享受社保,我们取消了各种各样的证明,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加便利。

为了让人民获得公平正义,实现共享而改革。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通过教育、司法、分配等领域的改革,来实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们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们的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改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力度,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改革的目标没有含糊,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粮票、布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一去不复返了。

我国改革开放大获成功奥秘的第四点,党的强大领导力是关键。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够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我们党强大的领导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念层次强大的领导力。很长时间内,一些“左”的思想观念,就像镣铐,束缚着我们的手脚,窒息了我们的创造活力。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理念支配的。因此,改革一切不合时宜的做法和体制,就要理念先行。理念层次的领导力,强大就强大在它的解放力、感召力、影响力,它可以使我们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二是胆略层次强大的领导力。改革开放不光需要先进的理念,还需要超常的胆略,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否则,再好的理论和蓝图也是空的。我们党具备改革开放所需要的超常的胆略和气魄。比如,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的“大包干”,我们果断地把这个做法推向全国。比如一些人开始摆地摊做买卖,我们党落实出台政策,使全国城乡铺天盖地出现了“大众创业”的喜人局面。

我们以超常的智慧和胆略,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一步一步地实现对外开放,直到我们一步一步地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对于我们党的超常胆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

三是组织层次强大的领导力。再好的蓝图也要实施,再好的决策也要落实。改革,只有成为大众的行动才能成功。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利益主体多元,推进改革的难度本身极大。改革需要跟传统观念决裂,观念没有转过来,就会遭受反对。改革必然要损害部分人的利益,也会遭到反对。所有这一切,决定了我国推进每一项改革,都必须要有非凡的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毫无疑问,我们党做到了。

从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所有这一切,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改革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全面从严治党,敢于清除一切腐蚀党的健康机体的病毒,使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三个问题,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在2019年新年贺词当中,习近平总书记说,“2018年,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推出1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世界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加速度,看到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中国决心。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觉得,第一,我们要牢记“顺应”两个字。“顺应”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顺应历史逻辑,顺应人心民意。而这三个“顺应”,正是我们党让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的深层逻辑。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里程碑都是中华民族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时代发展、顺应人心民意的结果。历史发展有规律,但人在其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我们只有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

第二,是要始终保持“定力”。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的“定力”,首先指雄心壮志、伟大梦想、奋斗目标。第二,是指信仰、信心、信念,只要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就会越挫越奋、越战越勇,否则就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过,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第三就是要学习“接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是一项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讲话精神,我就讲这三个问题。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上一篇:经济形势理性看:我国经济何以长期向好
下一篇:新论·解读“九个必须坚持”④: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