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为什么能?

       中国的改革开放延续了40年,英国剑桥大学知名教授马丁·雅克就曾说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其规模,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社会革命,包括美国始自于1870年的改革。

于是,热心解读中国的世人,无不在问: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能够持续进行40年?

       改革开放40年,人们都在谈论着我们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人说:40年来,我们国家的种种奇迹,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项项精彩,就像满架的葡萄,一串串。

于是,热心解读中国的世人,无不在问:40年来,中国为何能够创造那么多的奇迹、涌现那么多的精彩?

        这全都归因于40年前果断实行改革开放的英明国策!这也许是很多人的回答。不错,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才有这么多的奇迹、精彩,中国才“能”。然而,我倒以为,其具体的、本质的、内在的原因,倒是我们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应该好好总结的。

       在下看来,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略以下几种因素:

       第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就是旗帜,理论就是方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正确,才能保证行动无误。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是极为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我们党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信仰。“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建党97周年过去了,建国69周年过去了,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就要到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逐步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新思想中,饱含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理念、战略,对为什么要深化改革、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深化改革,作出了精准回答。正是在此引领下,中国改革不停步、开放迈大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非常明确地表明:改革不再拘泥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并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大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就将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了几十次会议,会议内容囊括了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过去的改革当中一直难以解决甚至回避的诸多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方案,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党的十九大之后,改革开放再出发。会后仅仅一个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就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过去几年来改革已经大有作为,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注意把握蕴含其中的改革精神、改革部署、改革要求,接力探索,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将改革推向前进。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又向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此后,改革开放的多项举措出台落地,令世界瞩目。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党中央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征途中又进一程。2018年11月5日,由习近平主席亲自提议并向世界宣布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在开幕式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又宣布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这标志着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大戏又揭开一幕。

       第二,正确道路的引领。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作出的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道路选择。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我们党先后召开八次党的代表大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的关键成果、这一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道路,多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主题词,成为自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的主题和主线。依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战略部署。改革开放成就非凡,正是与这种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有着决然不可分的密切关系。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是最硬的标准。40年来,中国道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学者们称之为“当今时代最为重大的事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是“难以想象”、“超越想象”。一是创造了“中国奇迹”,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所谓“中国奇迹”,是国际经济学界的评价。那么它“奇”在哪里呢?“奇”在经济增长之快、延续时间之长、惠及面之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之大,都前所未有。二是彰显了“中国优势”,显示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比较才能分出高低、判明优劣。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就在于我们有底气与前后左右比、与其他国家比。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都搞资本主义,但真正很发达、富裕的也就是那么一二十个国家。我们有信心与任何发展中国家比,比如我们的邻居印度,是所谓“民主国家”。中印独立时间、发展起点都差不多,1978年我国GDP总量略低于印度;但到2017年,GDP总量中国为122503亿美元,印度仅为25414亿美元,中国几乎是印度的5倍,而在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差距也极大。三是激发了“中国想象”,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激发了世界上有识之士对中国的重新打量,对中国成功背后理论支撑的原因和道路选择的探寻,以及关于“北京共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的议论和研究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每个国家都应当而且完全可能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正如印度前总理辛格在中央党校演讲中所说的,中国的“经济改革及其瞩目成就,激励了所有发展中国家”。有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具有世界意义,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已经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还将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

       第三,优越制度的保障。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苏东剧变前,世界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世界上一度出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格局。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陷入低谷,西方一些人甚至宣称历史已经终结。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走越宽广,越走越优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和优越性。世界舆论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激发了世界关于制度的丰富想象”,并且其举国机制世所罕见,“中国想做任何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没有做不成的,因为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阻挡地举全国之财力、人力、物力去办。”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把各种生产力要素集中起来,聚焦关键点进行优化配置,就能充分激发潜力,达到既定基础和条件约束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限。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制度发展规律。中国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之路,创造出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这样的制度安排保证中国能办成许多其他国家办不成的大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在改革开放40年中,我们曾驱散阴霾,信心百倍;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国际上的“苏东剧变”、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国内的“98大洪水”、5·12汶川大地震,以及来自美国的单边主义,对我国实施霸凌主义、搞贸易摩擦……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关口,这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都没能阻挡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比如5·12汶川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闻讯后各省区市全部第一时间出人出钱出物。通往灾区路上的救援队伍络绎不绝,各地涌入灾区的志愿者也是十分踊跃,争相献血的队伍甚至造成了交通阻塞。灾区的重建,更是显现出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的独特优势。强震之后还不到三年,一个新汶川拔地而起,附近的北川、青川等县城也是旧貌换新颜。

       正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才保证我国40年改革开放中各项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才保证改革开放40年里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使得各种风险挑战得以化解,从而取得巨大成功。

       第四,厚重文化的支撑。文以载道,文化更具有永久性。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还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以文化人,文化天下;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明白这样的道理,极其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从党的十七大到十九大,在其报告中,每一次都用一个部分的篇幅阐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并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之中,大力倡导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文化维度讲,改革开放启动了一场崭新的中国道路的文化精神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中进行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拓展了中国道路的内涵,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进步中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这种文化精神上的变迁和进步有三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革命理想的转型与文化理性的重建;二是传统心理的转变与文化自信的重拾;三是中国精神的转化与文化形象的重塑。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沂蒙山精神,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组成与体现;建国以后,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以及邓稼先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代表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和精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中华体育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高铁精神,则更加鲜明地凸显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以“事件”为标志的中国精神的特征与内涵。可以看出,随着时空转化,中国精神也发生着时代性的转化和创新,而中国道路的文化形象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重塑。站在今天的时代方位上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已经呈现出了与往昔不同的文化形象,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自然也就包含着不可同日而语的文化意象。也正是这种文化意象,又反过来为40年改革开放提供着坚实的文化支撑。

       回顾改革开放40年走过的道路,我们更加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向前看,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作者:李俭)

上一篇:正确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大关系
下一篇:【学习•改革时刻⑤】把“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牢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