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日至8日,为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经验,探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领域,以中国经验、中国案例推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协调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大学联合举办“发展经济学在中国: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际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发展经济学领域的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相关领域和政策制订者、国际组织代表,围绕中国经济增长、农业发展、改革道路、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参与全球化等十多个主题,深入研讨中国经验与发展经济学的演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与成就,以及改革开放的道路、经验与贡献。
以下是部分与会专家的观点集萃(按发言顺序):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学界将2010年前后作为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转折点让我们看到我国改革开放30年后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条件变化,如2009年收入分配突然达到顶点以后开始逆转、2012年劳动力总量的绝对量开始下降等。这些变化为我国发展带来深入的影响,特别是发展的动力发生变化,过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三分之二来自于投资与出口,而现在三分之二的贡献来自于国内消费。为了扩大国内消费,需要保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大众消费的促进,需要稳定的消费预期,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消费处于稳定状态。要进一步消除贫困人口,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学部委员):
中国经济40年的发展,借鉴并印证了发展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更重要的是紧密联系了中国实际,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二,中国的发展是在实行了近30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起步的,通过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弥补了市场缺陷;第三,中国的发展是在一个世界人口规模最大,且城乡高度分割、城乡差距很大的大国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了政治与社会稳定;第四,中国的发展是在一个地域广阔、东中西区域差异显著的空间内实现的,通过在不同时期调动和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挖掘了经济发展潜力,充分利用了大国经济的回旋余地。显然,以上这些都不是传统发展经济学能够解释的。因此,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和深入总结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如果我们要找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取得的成绩,唯一合适的词应该是‘奇迹’。
为什么说是奇迹?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的1978年,按照世界银行的指标,中国人均GDP是156美元,而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在1978年的时候,他们的人均GDP是490美元。中国连他们的三分之一都没有达到。不仅是穷,而且当时中国是非常内向型的经济,出口只占GDP的4.1%,进口占5.6%,两项加起来只有9.7%。也就是说,当时我们90%以上的国民生产跟国际是不接轨的。但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从1978年到2017年,我们以平均每年9.5%的速度实现了经济增长。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有这么高速的增长,而且还持续这么长的时间。2009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出口超过德国,变成世界最大出口国,而且出口的产品当中,95%以上是制造业产品,因此中国成了工业革命以后,继英国、美国、二战以后的德国、日本后的又一个世界工厂。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64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国家。此外,中国超过7亿人摆脱贫困,对过去四十年世界减贫的贡献超过70%。
但在这样的成绩面前,为什么“中国崩溃论”还是此起彼伏?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并不是按照现成的理论来进行的,而是以摸着石头过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式来推行。在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世界上的主流经济理论是新自由主义。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必须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而在他们眼中,像中国这样采用渐进的、双轨的转型方式,问题很多,所以一旦中国经济放慢速度,他们就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
可是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是所谓“华盛顿共识”,不少国家深受其影响,然而结果却是“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增长力比六七十年代还低,而危机发生的频率却比六七十年代高”。因此,一些经济学家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称为“发展中国家迷失的20年”。自二战结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西天取经”的想法,认为把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学会,然后来发展中国家实践,就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工业化。而事实证明,用这些所谓主流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往往是失败的。这是为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是主流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自觉不自觉地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作为前提的,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这些前提,所以推行的效果普遍非常差。正所谓“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所以我们不能迷信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主流理论。其实从发达国家本身来看,一个理论通常也是盛行十年二十年就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理论取决于群体条件,而群体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一个理论在一个群体条件下适用,而当条件变化了以后,这个理论就不适用了,新的理论就又出现了。既然发达国家的理论没有办法做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那么又怎么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及其背后的原因,提出新的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是人类经济市场的奇迹,用现有西方理论看中国改革开放,只能看到问题,不能看到成绩。而且,用现有西方理论指导中国实际,通常产生的效果普遍是更糟。只有进行来自于我们自己实践的理论创新,并用以指导实践,才能让理论真正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效。(记者:吴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