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思想界热议的三个外交话题

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外交工作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推出外交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外交理念更加成熟完备,外交战略更加全面进取,外交成就更加突出重大。如何正确理解并阐释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是时下中国外交界和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从目前看,相关论述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从中国外交思想史的角度来梳理中国外交的特色。2017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学术会议上,中共中央党校宫力教授就曾作过系统梳理,认为中国对独立自主的强调,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践行,对不结盟、永远不称霸的坚定宣誓,对不干涉内政原则的一贯坚持,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承诺,都体现出中国外交相较于传统世界大国的不同特点。一些学者的研究视野更深远,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外交的特色与气质,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直接影响了当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中国人特有的“大同”思想和“天下”情结也塑造了当今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二是系统归纳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过去两年里,学者们相继出版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罗建波等著)《中国角色、中国方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王帆主编)《21世纪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角色定位与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陈岳等著)等著作,发表了一系列相关学术论文,试图全面梳理和阐释近年来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和外交布局的新谋划。外交部长王毅曾专门撰文,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六大方面:明确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前进方向,确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目标,坚持追求合作共赢的核心原则,开辟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的主要路径,弘扬正确利益观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他概括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以及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么办外交等重大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确呈现出许多新特色、新风格和新气派。一是更加强调“底线思维”。中国强调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更加明确强调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与核心利益。对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发展,表达了中国对世界的善意期望,希望中国的和平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希望其他国家能够理解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发展事业;同时也向国际社会清晰传达了中国的战略底线,希望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不至于出现对华战略误判。二是更加具有全球视野。中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与相关国家的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今天的中国,开始真正站在世界地图面前规划自身的外交蓝图和全球大战略。三是更加彰显道义精神。面对一个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世界,中国明确呼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为此,中国积极“有为”“有位”地参与全球治理及治理体系变革,携手世界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推动国际体系更为公平公正的发展。中国的倡议及行动,给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了许多确定性。

总之,思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要有历史维度,又要有现实维度。一般来讲,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有四个思想渊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自立自强的探索,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思想和经验总结,四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也有两个现实关照,即着眼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有机结合,兼顾中国自身利益与世界共同福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双重历史使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大胸怀与大气魄。中国外交既有民族责任,又有世界担当,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特色所在。

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思考中国外交大战略,离不开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部环境的研判,其中核心议题是,中国发展是否还有战略机遇期?有学者认为,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正在消失。其着眼点在于中美全面的战略竞争和周边热点难题问题的异常复杂。在他们看来,中美面临大国权力竞争和意识形态分歧的结构性矛盾,也存在重大的地缘政治分歧和现实矛盾,这些问题会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及美国对华遏制的加强而更趋恶化和紧张。

更多的学者则相对乐观,他们秉持历史的比较视野,认为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其主要证据在于,中国在过去20多年里没有参与任何地区和国际性战争,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没有战争威胁。中国已经同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纠纷,也正在妥善处理同海上邻国的岛屿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中国周边热点难点问题大多是历史的遗留,而非新近产生的事态。中国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更近了而不是更远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他们相信,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外部环境将继续得到改善。

上述两种观点的着眼点有所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有很大差异。笔者以为,战略机遇期不是人家给我们的,而是我们主动塑造的。任何时期都可能是机遇期,关键看自己如何主动去运筹,如何主动去塑造。我们要看到,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总体国力已经显著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运筹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能力也有明显增长。以前国人谈国家安全,视野多是从外向内的,考虑的主要是外部环境对中国的影响,而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中国自身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显著变化,本身就是决定中国国家安全状态的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中美关系的确存在分歧和矛盾,但双方也存在广泛的相互依赖和在全球治理领域的紧密合作,双方在过去交往中也建立了一整套双多边合作机制,积累了大量增进互信、管控分歧的历史经验。中国周边环境总体是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这是我国周边环境的大趋势。相较于过去,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总体是改善了,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能力显著提高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外部安全环境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安全领域、安全形态、安全威胁、安全挑战,且各种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认识和解决的难度显著提高了。传统上,国家地理边界就是国家安全边界。但随着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环境污染等跨境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随着极地、深海、太空、网络等“新边疆”“高边疆”问题的不断显现,地理边界不再等同于安全边界,国家安全边界变得日益模糊,需要我们有新的应对思路和应对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方面表达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对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好,前进的道路还很长,肩上的使命还很重,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要求我们坚定信心,奋发有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外交要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多中国贡献。当前中国外交,既要谦虚谨慎,着力解决好国内问题并集聚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又要积极进取,不断提升中国大国形象和国际话语权,进而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

(作者:罗建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①王毅:《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开拓前进》,《学习时报》,2017年9月1日。

上一篇:社会治理思想的新发展——近期社会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下一篇:九大亮点显现 中国经济前景良好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