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2017,盘点中国经济五大热点

2017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国经济大事不断,一件件、一桩桩,如同一个个深刻而坚实的脚印,揭示着中国经济前行的路径。这是充满变革的一年,金融监管不断亮剑,楼市调控不断加码;这是充满活力的一年,新零售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方式,新业态改变着世界惯有的思维;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年,共享经济大热之后为何又迎倒闭潮,租购同权下如何更好实现住有所居……在此,我们盘点中国经济五大热点,用观察和思考,回顾2017,迎来2018。

 最严调控 楼市降温

今年和去年的北京楼市,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都迎来一场重大变革。

截至12月24日,北京新房签约量大约在2.62万套,二手房签约13.3万套。前者创下了北京有网签记录以来的最低值,后者则在去年27万套的基础上“腰斩”。

这是北京“最严楼市调控”的成绩单。自“3·17新政”以来,仅北京一座城市的住建、规土、税务、教育等部门连续发布了30余项大大小小的调控措施。

新政发布的这一天,也成为全国楼市的一条分界线,全国启动了新一轮楼市的“调控风暴”:大到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小到燕郊、固安、怀来这些环京县城,均以各自特点出招稳定楼市。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截止到12月25日,全国110个城市与县级以上的部门,发布的调控政策次数多达260次以上。

“这一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程度前所未有。”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说。

不仅仅是“认房又认贷”、抬高首付,板子还打向被热炒的“天价学区房”、“商住房”、住宅平房……从北京开始,全国诸多城市的调控措施逐渐升级步入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的“五限时代”。

这一道道药方,比以往更猛,也更加对症下药。11月房价指数显示,全国有超过11个城市出现了同比的下调。以北京二手房为例,从4月开始,7个月的时间累计跌幅超过15%,部分区域跌幅接近20%,整体价格已接近2016年四季度。

既有需求端的减法,又有供给端的加法。“3·17新政”落地不到一个月,北京就首次公布了未来5年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明确未来五年全市计划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年均1200公顷,以保障150万套住房建设需求。

紧接着,北京在过去自住房、限价房等一系列保障性、政策性住房的基础上,重磅推出共有产权房,5年供应25万套。“北京共有产权房是1998年房改后又一重大创新。”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1998年房改方案主要执笔人之一顾云昌分析,价格上更有优势的共有产权住房,解决了以往保障房在产权、再上市等方面的难题,继续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无房家庭解决住房刚需。

“长效机制逐渐落地,多主体供应将改变过去几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逻辑。”张大伟说,房地产长效机制已经在租售并举,房住不炒等环节开始快速落地,调控出现了质变。

另一项加法放在了呼吁多年,却不见起色的租赁市场上。全国最近1年多时间里,有超过12个省份、60个城市,出台了有关租赁的政策内容,包括成都、北京、深圳、武汉、浙江、郑州、江西、东营、菏泽等各线城市。

从全国看,多地累计出让租赁土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按照平均60平方米单套计算,可直接提供租赁房源超过8万套,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租赁热点城市。张大伟认为,鼓励租赁消费,稳定租赁关系,赋予租房者更多的权利,不仅仅是科学住房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可以避免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减少非理性购房需求。

12月23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建部部长王蒙徽表示,2018年将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放松,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业内分析,在保持楼市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长效机制建设更是2018年的重头戏。

赛道蜂拥 优胜劣汰

本报记者 潘福达

时间是给浮夸降温的一剂良药。共享经济,在年初还曾是一片众星捧月、风光无限的盛况,创业者蜂拥入局。可到了下半年,共享经济却猛踩刹车,多家企业折戟沉沙,而真正优秀的企业也在这场大浪淘沙中站稳脚跟。

2017年,注定是共享经济因泛滥而备受争议的一年。

其实,共享经济在2016年就成了最热门的创业领域之一,在2017年更是缔造了共享单车吸金超百亿、共享充电宝创下“10天融资3亿”的神话。用创业圈内流传的一句玩笑话说——“只要你的创业项目能够和共享经济扯上关系,就不愁拿不到融资”。

于是乎,在资本的助力下,今年上半年不少创业者涌入了共享经济行列,打造出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按摩椅、共享KTV、共享健身房等五花八门的共享产物,甚至不乏共享马扎这样的奇葩项目。

虽然外界持续质疑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伪共享”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歇,但并没有阻碍这些项目获得融资的步伐。

但到了下半年,共享经济开始风光不再。共享雨伞等共享经济新项目纷纷爆出难以落地、融资困难的窘境,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名单上的名字也越来越多。有媒体做过一份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6家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宣告倒闭或终止服务,其中包括7家共享单车企业、3家共享汽车企业、7家共享充电宝企业、4家共享租衣企业、1家共享雨伞企业和4家共享玩具企业。

在这份名单中,一直被誉为共享经济顶梁柱的共享单车行业,在今年中旬几家尾部企业宣告倒闭后,从8月开始,小鸣单车、酷骑单车、小蓝单车等二线明星企业也纷纷告急,最终退出市场。就连一线的摩拜和ofo也一直深陷持续亏损、押金挪用、投资人呼吁合并的流言之中。

共享单车成为了倒闭潮中的重灾区,还引发了用户对于共享产物的信任危机。短短一年时间内,共享经济就走完了由盛转衰的一整个轮回,给创业者以及投资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训。

想“复盘”共享项目倒闭的原因并不难。

在共享经济热潮中,为了生存下去,除了能够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撑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活跃用户,从而成为下一轮融资的谈资以及未来盈利的基准。众所周知,当下的大多数共享企业都在赔本赚吆喝,用着投资人的钱在争夺用户,在市场上发声,可资本的耐心毕竟有限,想早日从无休止的烧钱游戏中脱身。再加上共享经济的赛道上空间有限,容不下那么多玩家,可偏偏创业者蜂拥而上,竞争激烈甚至互相伤害,加上自身不合理的操作运营,这场创业马拉松跑得越远,掉队的人就越多。领跑者也累个半死,负重前行。

拂去泡沫,共享经济真正的角力赛也许刚刚开始。一家家共享企业的关闭,不仅仅预示着行业风口的紧缩,更是代表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开始趋于平稳,到了洗牌的时刻,留下的只能是有着持续创造效益能力的企业。

投资界业内有一个共识,在2018年,共享经济的发展将会更加聚焦,不会再像过去两年那样有着如此频繁的融资,共享经济的洗牌也会更加彻底。更实用、能赚钱、口碑好、模式更加持久成熟的共享经济项目,才是资本市场和用户共同的期待。

价值投资 大行其道

本报记者 孙杰

股市的2017年,是价值投资回归的一年。

纵观全年股市,A股呈现出结构性的“慢牛”行情,上证50为代表的白马蓝筹股领涨市场,而以往备受股民追捧的小盘股,则纷纷下跌。

以贵州茅台、格力电器等为代表的价值股,在今年掀起一波持续的价值投资浪潮。这些在家电、白酒、汽车等大消费领域的低估值、高分红、业绩稳健的蓝筹股,股价屡创新高,被市场称为中国版的“漂亮50”。尤其是贵州茅台,从年初的327.36元每股起步,连续突破多个整数关口,就在201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盘中最高触摸到每股726.5元,创下新高,市值一度达到惊人的9124.84亿元。

从指数来看,上证50指数也从年初2286.90起步一路上扬,并在11月22日最高上涨到3012.36点,虽在近期掉头走了下坡路,但全年跑赢大盘已毫无悬念。

2017年基金大都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与它们重仓被称为“漂亮50”的价值股有很大关系。根据今年三季报数据,基金共持有2115家公司的股票,持股市值过百亿元的个股达10只,中国平安居首位,基金持股市值高达368.92亿元,贵州茅台和伊利股份等,基金持股市值也在200亿元以上,分别为236.14亿元、228.58亿元。此外,基金三季度持股市值在100亿元以上的个股,还有五粮液、招商银行、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泸州老窖等。这一串被重仓的股票名单,不难看出机构赚钱的一丝端倪。

“漂亮50”的核心正是价值投资。海通证券认为,A股掀起“漂亮50”行情,主要有三点原因:经济转型期,消费升级正在进行;震荡市,投资者追求更好的估值和业绩匹配度;监管层加强管理,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回归。

在今年,价值投资回归的声音响彻市场,还给投资者上了生动一课。2017年,由此被一些机构认为是“价值投资爆发元年”。

价值投资理念崛起,背后则是A股市场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是多方面的,包括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以及监管环境。今年全年,A股IPO企业就有400多家,数量创下近年新高,随着新股发行的增加,小盘股作为投机资金追逐炒作的筹码已失去了稀缺性。

与此同时,A股的投资者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A股今年纳入AMCI、香港北上资金不断增加、养老金逐步入市、私募基金规模壮大,等等,国际国内专业化资金涌入A股,正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重塑着A股的风格——“去散户化”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A股从严监管也在引导着市场注重价值投资。监管机构对内幕交易、操纵市场、忽悠式重组等打击力度持续增强。数据显示,证监会今年全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市场禁入44人,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数量、罚没款金额、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对投资者而言,顺势而为是最好的选择。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2018年整体行情还是偏向于蓝筹股。

线上线下 交融变革

本报记者 孙奇茹

2017年,零售业开始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多年前泾渭分明、甚至曾经水火难容的“线上”与“线下”零售业,正以普通消费者难以预料的速度,开启了一场融合实验与“新零售”变革。

不同于互联网金融公司上市潮中风险频出,各种共享模式先后折戟沉沙,新零售成为2017年普通老百姓感受最直接、最实在的风口。商务部近期发布的便利业、百货业等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相关行业景气指数、销售额、客流量等核心指标全面回升,线上线下融合已成趋势,实体零售五年来首次回暖,社会零售进入黄金期。

究竟何为新零售?

对消费者来说,新零售意味着购物从此不分线上线下。你既可以在大冷天宅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给家人买来满满一箱子生活用品,也可以在精品酒店里住得高兴,在房间里扫扫码、手机支付,把眼下用得顺手的香薰、床上用品甚至家具寄回家。

于是,颠覆传统商超的“四不像”新型商铺诞生了。

在这种既像餐厅又像超市,既像便利店又能充当外卖平台的店里,一家人可以在店里一边逛超市买东西,一边等着刚刚选购的波士顿龙虾、面包蟹现场烹制上桌,也可以在家向几公里以内的网点点餐送上门吃,实现一站式“逛吃逛吃”。2016年悄然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店的盒马鲜生,在2017年开始大力拓展,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出20余家。永辉超级物种、美团点评的掌鱼生鲜等同行也迅速跟进。

对商家来说,新零售意味着不再打恶性循环的“价格战”,服务成为拼抢消费者的杀手锏。

正如一家新零售从业者所言,“买一台电脑、手机,前一天下单一两天后送到可能已经够快了,但用户想马上吃一盒冰激凌、来一袋新鲜水果,等得了那么久吗?”如今,消费者最关注的不是谁家卖得最便宜,而是我能不能在最需要一样东西的时候,立刻买到并享受到它。

于是,电商与实体店开始火速联姻。天猫与易果、安鲜达合作,天猫超市推出的“1小时达”闪店服务中,既能享受网购的方便、实惠,又能像家门口的小店一样满足你“即买即吃”的消费需求。今年12月,在几个月前落地无人超市的京东宣布与中海地产合作,双方将联合在全国主流城市建设数百家无人超市。同月,腾讯宣布42亿元战略入股永辉,成为又一个牵手实体商业的互联网巨头。

除了阿里、京东、物美、苏宁等电商和传统商业巨头,2017年,猩便利、F5、缤果盒子等众多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柜零售创业公司也纷纷涌入,希望搭上零售“最后一公里”的快车。

随着互联网巨头、众多创业者及资本从线上转入线下激战,实体零售业也将进入全面重塑期。

一位老字号市场负责人坦承,“过去我们的产品通过经销商、超市一层层铺下去,只看得到销售额,看不到人,听不到声音,根本不知道哪些人群在买我们的产品、他们有什么想法。”对老字号为代表的大量传统商家来说,新零售意味着消费者和商家过去相隔万里的距离在技术的帮助下迅速消弭,一下子变得“近在咫尺”。在大数据等科技的赋能下,传统商业的产品开发、营销、物流等全流程都在被改变与重塑。

受益的当然不止是传统商家。随着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也为流量增长趋近天花板的电商平台开辟了巨大的成长天地。十多年前,电商平台推动越来越多的人群开始从实体店走向网上购物。如今,新的轮回已经发生,在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服务的吸引下,线上线下体验开始深度融合、互补、引流。

 利刃出鞘 化解风险

本报记者 范晓

12月27日傍晚,在移动支付市场“一骑绝尘”的二维码支付随着央行监管靴子落地,告别了野蛮生长的“裸奔”时代,即将迎来“分级限额”。而就在几天前,银监会出台“禁令”,明确“不得将信托资金违规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股票市场、产能过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为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划下“红线”。

这仅仅是2017年金融监管“利刃”密集“出鞘”的一个缩影。

回顾2017年,从影子银行到资产管理,从P2P网贷到校园贷、现金贷、ICO乱象,一边是监管新规密集出炉,另一边是大额罚单不断开出,“治乱象、补短板、填空白”成为“2017史上最严监管年”的鲜明注脚。

今年以来,针对银行同业、理财业务中存在的空转、套利等现象,银监会掀起自查整改“旋风”,堵住了原来打监管“擦边球”的“老套路”。12月8日,银监会对广发银行违规担保案开出7.22亿元的最大罚单,对6名涉案员工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一时间业内哗然。

这也只是金融监管“动真格”的“冰山一角”。据银监会披露数据,今年前10个月,银监会系统罚没金额达6.67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096名,禁止49人一定期限直至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无论是打击影子银行,还是剑指同业套利,“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这场“脱实向虚”监管风暴的“主基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金融监管部门共出台重要监管文件超过20个,行政处罚超2700件,罚没金额更是超过80亿元。

在传统金融机构被套上“紧箍咒”的同时,以金融科技(Fintech)为代表的金融新势力正在加速崛起,并在消费金融、智能投顾、精准扶贫等多个领域“大秀肌肉”。面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金融监管试图在“破与立”之间,护航金融业这艘牛耳大船行稳致远。

严禁暴力催收、银行“助贷”模式叫停、划定本息费率上限、不得非法买卖用户信息……深处舆论漩涡的“现金贷”也在今年最后一个月终于迎来了监管“亮剑”。禁止发放“校园贷”和“首付贷”、叫停数字货币ICO、暂停网络小贷牌照,监管层对各种披着“普惠金融”外衣的非法金融行为实施“零容忍”。

随着利刃的不断出鞘,一些顽疾正被剜除。

银监会在今年2月、8月分别下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标志着网贷行业银行存管、备案、信息披露三大主要合规政策悉数落地。曾遍地开花、却问题不断的P2P网贷平台开启了合规化转型与良性退出的“生死抉择”。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1954家,相比2016年底减少494家。

“我国以综合监管、功能监管、监管信息共享为特征的金融监管新时代正在到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坦言。2018年,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走向纵深,金融监管将会继续“长”出锋利的牙齿,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上一篇:2018,乡村振兴这样开局
下一篇:有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权威的解读都在这里!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