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求是访谈] 韩庆祥:全面理解“7·26”讲话的重大意义

[求是访谈] 韩庆祥: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的深刻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编者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国成为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为开好党的十九大奠定了重要政治、思想、理论、实践基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次讲话的重大意义?求是网特别邀请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老师为我们深入解读。


访谈嘉宾: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

访谈主持:曾嘉雯

精彩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我把它概括为大国成为强国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际上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的一种理论。

■领跑在理论研究中体现为理论引领。现在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解决人类提供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而这些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实际上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引领国际贸易。

■理论准备的第四个方面,是要为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成果作出新概括。这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四梁八柱”有哪些,这“四梁八柱”之间有怎么的逻辑关系。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四梁八柱”。二是我们用个什么样的表述来概括这五年来党中央创新的成果,这一方面我们期待着十九大的表述。

■“7·26”讲话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一个最重大、最根本、带有命运性的问题,也就是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解答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访谈实录:

求是网:韩老师好,感谢您接受求是网的访谈。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您认为这次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出了充分的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这四个准备既是这次讲话的核心内容,也是它的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对此要充分展开、充分理解。首先,政治准备主要指的是十九大如何确定总基调,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在这些重大根本政治问题上要鲜明地宣誓。具体地讲,举什么旗和走什么路,主要指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主要指的是我们积极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主要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指的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也就是过去我们讲的两个百年目标。

其次,思想准备主要指的是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要统一思想认识。在历届党代会召开之前,统一思想认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是怎样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呢?总书记首先提到十八大以来这近五年的时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这个不平凡具体指的是两句话: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为何能解决难题,办成大事?根据总书记讲话,就是七个坚定不移和两个加强。第一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设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三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第四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五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把我们的军队建立成一个现代化的军队。第六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国外交。最后一个坚定不移,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还有两个加强,第一个是加强党的领导,第二个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这七个坚定不移和这两个加强就意味着这五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顺利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认同和爱戴。所以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求是网:网民最感兴趣的应该是第三点,就是此次讲话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准备,这些准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韩庆祥:理论准备是“7·26”讲话的一个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展开。具体说来,理论准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弄清楚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具有哪些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我把它概括为大国成为强国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际上就是由大国成为强国的一种理论。这个新阶段具有什么阶段性特征呢?总书记在“7·26”讲话当中讲了“三个意味着”,这“三个意味着”可以概括为“三个起来”。第一个起来叫“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大约有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处在一个欠发展时期。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以后,我们正式步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时期。但是,发展起来的问题要比不发展时候更多更大更具有挑战性。早在1993年,邓小平和他弟弟邓垦有的对话中就提到,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在欠发展时期,我们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从穷国成为大国,而发展起来以后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从大国成为强国。

第二个起来是“强起来”。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在了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强起来”要求我们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发展理念到奋斗目标,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整体转型升级,全方位地推进整体转型升级。比如在生产力上,增长动力由过去的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过去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走向现在的共同富裕道路;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过去重点突破非均衡,走向全面协调;在外交上,由过去的韬光养晦,走向今天更加积极主动地作为;在发展理念上,由过去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这些转型升级实现了,大国就能成为强国。因此,“强起来”比“发展起来”更高一个层级。

第三个起来是“领起来”。1978年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跟着西方跑,叫做跟跑。西方现代化起步早,成果多,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标准。所以我们当时发展现代化是向西方学,跟着别人跑。当时我们的理论研究主要还处在理论辩护阶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做辩护,论证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和西方并跑的阶段,比如西方有拉美模式的“华盛顿共识”,中国也有中国模式的“北京共识”。并跑阶段在理论上体现为尝试,由理论辩护走向理论尝试,尝试中国道路、尝试中国理论、尝试中国制度、尝试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自从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在国际贸易等领域由并跑走向了领跑。领跑在理论研究中体现为理论引领。现在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研究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解决人类的前途命运问题提供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而这些中国理论、中国方案实际上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引领国际贸易。由跟跑到并跑,然后到领跑,这就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以及阶段性特征。

理论准备的第二个方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回答什么样的时代课题。根据“7·26”讲话,这个时代课题可以理解为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要注意的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准备的第三个方面,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当中讲的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斗争,就是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讲的是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伟大工程,就是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四个伟大非常重要,是根本性问题。

第一,伟大斗争,讲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状态、奋斗姿态。这是我们改革开放39年以来最为重要的一个维度。因为不管是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面临着很多矛盾、问题、难题、挑战、风险,这意味着我们共产党人要打的“铁”相当的坚硬。要想把“铁”给打好,共产党人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斗志;第二,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39年来我们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个根本的经验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三,伟大事业。伟大事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前所未有的政治工程、国家工程、党的工程。伟大事业也是我们对人类的最大的一个贡献;最后,奋斗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近代以来所有中华儿女最伟大的梦想,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担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分开来讲,这四个伟大都具有根本性、战略性。把四个伟大放在一个系统里面,又是个有机的整体,是我们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格局、大逻辑、大框架。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的最伟大的事业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个伟大事业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面临很多坎坷和曲折,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把伟大斗争进行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改善党的领导这个伟大工程。所以这四个伟大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本经验;这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这四个伟大是十八大以来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这四个伟大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这四个伟大是习近平同志成为我们全党和党中央核心基本依据。

理论准备的第四个方面,是要为十八大以来这五年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成果做出新概括。这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四梁八柱”有哪些,这“四梁八柱”之间有怎么的逻辑关系。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四梁八柱”。概括而言,治国理政之道是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根本主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治国理政总体方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安全战略就是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治国理政的军事战略是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治国理政的国际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治国理政的领导主体,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这些都是“四梁八柱”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二是我们用个什么样的表述来概括这五年来党中央创新的成果,这一方面我们期待着十九大的表述。

求是网:那么接下来,请您谈一谈实践准备的具体内容?

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在最后着重谈到了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要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这个实践准备归纳起来主要是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树立科学的方法论。最近总书记有一个批示,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来强调学哲学、用哲学。为什么这个时候强调学哲学?哲学分四大块,第一块是唯物论,它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客观地认识事物;第二块是唯物辩证法,主要讲的是怎么通过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第三块是实践认识论,主要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第四块是唯物史观,主要目的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状况和人的发展状况。

其中,唯物辩证法是《矛盾论》中的主要内容;实践认识论是《实践论》中主要内容。《矛盾论》它主要讲的是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所以《矛盾论》主要讲的是矛盾,从矛盾各个方面来展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诸如此类。其中最核心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性和斗争性、一般和个别,它们怎么相结合。如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常会遇到很多普遍和特殊的关系,统一和斗争的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是特殊,而“社会主义”是普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相统一。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法则,可以处理我们今天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另外,《实践论》主要讲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今天我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直到无穷。我们的一切思想认识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四个伟大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个方面主要讲的是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打好三个攻坚战,也就是防范风险、精准扶贫和治理污染。首先,防范风险作为第一个攻坚战意义重大。因为经济社会越发展,我们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遇到的风险就会越多。中国越强大,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围堵打压就会越激烈;中国越发展,国内的矛盾也会越多。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可能会带来风险。所以一定要防范风险。第二是精准扶贫。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时间上看只剩3年零几个月的时间了,所以精准扶贫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最后是治理污染。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多层面的特点,包括对环境的要求也变高了。所以我们要把治理污染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攻坚战。

第三个方面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做好实践准备。从2020年到2050年这30年,要战略性地做出顶层设计,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往前走。我相信十九大报告对这个问题肯定会给予回答。

第四个方面是要运用战略思维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为什么把原则性和创造性分别放于首尾?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突出的特点是讲政治,党的建设首先是政治建设。比如中央党校首先是政治学校,要把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前边。今后我们发展现代化也必须把原则性放在第一位。但是注重原则性也不能疏忽灵活性,还要鼓励大家创新,所以最后一个落脚点是创造性。而中间的两个分别是系统性和预见性。系统性讲的是全国一盘棋,齐心协力、凝心聚力,凝聚共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系统、整体的观念,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局部主义。预见性讲的是什么?风险越多越需要预见。我们预见是为了要争取主动,争取主动是为了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采取防范措施是为了把风险和代价减少到最少。

最后一个方面,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原因有四个,第一,这五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很多,要想让这些成果永续,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永远在路上。第二,十九大以后要踏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更伟大。使命越重大越需要加强党的建设。第三,今后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会越来越多,打的铁会越来越硬,作为打铁的主体共产党人自身必须要硬,所以必须要全面从严治党。最后,要加强政党自信。中国共产党有8800多万党员,要治理13亿多国家人口,改革开放3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前所未有的。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自信把自己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政党强大了,就是为实践做好充分的政治准备。

求是网:在理解了此次讲话的重大意义之后,我们如何从整体上的把握“7·26”讲话?

韩庆祥:整个“7·26”讲话我学习以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十八大以来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讲话的。“7·26”讲话说到底就是要解决一个最重大、最根本、带有命运性的问题,也就是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解答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从大国成为强国的历史起点上理解“7·26”讲话,可以读出很多新意。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对处于理论辩护的改革开放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经过39年,总书记的话语体系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显然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历史新起点上来讲的。

另外,“7·26”讲话提到了四个自信,这在1978年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主要解决老百姓碗里有肉、腰包有钱、肚子要吃饱的问题,以此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有优越性。经过39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以站在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建立四个自信。总之,我觉得理解整个“7·26”讲话有一个逻辑起点,就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7·26”讲话,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所做的政治准备、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


上一篇:李强:新社会阶层的四大特征
下一篇:“五大任务”提振中国经济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