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奚洁人:中国外交棋局蕴含哪些治理智慧

      世事如棋局,善弈者谋势。中国特色的外交大棋局,包括提出和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设“包容性的全球化”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以此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引领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方案。具体来看,其中蕴含着哪些治理智慧呢?

  端起“望远镜”

  细心观望世界大势

  一方面,坚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世界大势,强调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和平,而不是战争,要顺应时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就是历史规律。同时,这种规律和趋势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并具有不同于过去的具体内涵:

  一是旧的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二是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三是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之间利益、命运的休戚相关和不可分割性,在客观上为建立新的治理体系和合作机制提供了基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特点和世界趋势,做到乘势而为、待时而兴。

  另一方面,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推动世界的进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这是极其有针对性的。

  回顾历史,人类始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国家间的和平相处之道。经过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1945年创建了联合国。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日益呈现多元化,但冷战思维及其处事方式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国际场合大声疾呼,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大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主旋律。各国应该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互尊互鉴、相互学习。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已不符合时代要求。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

  习近平明确提出,要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他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不仅要经济包容

  还应有文明互学互鉴

  有人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并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观点和思潮。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反全球化的呼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和世界经济的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必须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充分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在找准问题根源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境的中国主张。强调世界各国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 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要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互动变化,捕捉新机遇,定位新角色,创立新优势。他提出,要倡导包容的思想,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

  全球化和世界的繁荣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包容和共享,还应该有文化文明的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理念、中国观点、中国态度、中国做派等不同维度阐述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文化内涵:

  一是中国理念。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先贤们提出“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就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二是中国观点。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三是中国态度。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沟通。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四是中国做派。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为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全球化做出中国贡献。

倡议“一带一路”

  建设各国共享百花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四年的成功历程,蕴含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第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不只是过去已经发生的故事,更是政治家治国理政、开创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点燃创新灵感之火的燧石。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发现、打造开启走向未来大门的钥匙。

  历史会告诉我们如何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第二,观大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则成。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经过深思熟虑,依托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综合国力以及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世界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观大势,顺潮流,应民心,这是“一带一路”根本的成功之道。

  第三,重运筹,理念化行动,行胜言则成。美好的蓝图变成现实,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从理念维度看,包含了“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两个理念,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并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从行动上说,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初始认缴资本目标为500亿美元左右,成为最大股东。设立丝路基金,中国首次出资400亿美元;2017年5月,再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类。

  第四,讲战略,“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中国坚持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画地为牢,不设高门槛,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对保护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一家唱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既是“一带一路”倡议获得成功的有效保障和宝贵经验,也是重要的思想方法论。

坚持正确义利观

  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我们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述了完整的全球治理观:一是以平等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二是以开放为导向,坚持理念、政策、机制开放,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三是以合作为动力,合作是必然选择,各国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四是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使命和任务。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要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但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二是继续向国际社会阐释我们关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理念,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三是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促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获得更多话语权、更大影响力。四是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各种挑战作出贡献。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教授,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陈秋玲 黄天河: 科技创新怎样避免成果沦为“陈果”
下一篇:汉学是什么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