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权威解读
隆国强:“一带一路”是坚定全球化信心的“强心剂”

在这个和风暖阳的五月,中国迎来了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受世界瞩目、最长袖善舞的一次国际会议,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高峰论坛。

      “当各国都在担心全球化已处在‘十字路口’,甚至可能出现倒退之时,‘一带一路’这样一个秉承合作、开放、包容原则的重大区域合作倡议,也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其不仅是对全球主流社会更加坚定全球化信心的一针‘强心剂’,更将对维护全球化大局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日前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专访时,这样阐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中国助力全球化的关键作用。
       隆国强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所作的重要贡献,也在向国际社会表明,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领域的智慧与能力。对中国自身而言,“一带一路”倡议也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从过去更多注重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务实层面提升至全球治理层面。同时,中国也将参与全球治理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范围与视野。
       他同时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仍面临包括认同问题、落实区域层面合作、机制化建设、端正合作国及国际社会认知等诸多挑战,今后仍须继续努力突破。同时,在积极谋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区域协定和战略对接方面,今后我们应在秉承寻求各国共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原则的同时,鼓励尽快形成更多早期收获项目,进一步激发各国的合作激情。
       “一带一路”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新视野
       中国发展观察: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动力减弱、增速放缓和治理乏力的新阶段下,您如何评价“一带一路”倡议对助力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起到的重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今后其将为中国助力全球化带来哪些影响?
       隆国强:首先,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层面看,“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所作的重要贡献,亦在向国际社会表明,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在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全球治理的智慧与能力。
       对中国自身而言,也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从过去更多注重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务实层面,实实在在地提升到了全球治理的层面。在全球治理的改革中,中国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合作理念。同时,中国也将参与全球治理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和提升了我国开放政策的范围和视野。
       其次,从务实层面看,“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本身同样有深远意义。一是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对外出口的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我国装备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强,也需要寻求更多国际市场。而从新兴市场入手是很现实的选择。其意义不仅在于我们的出口增加了多少,更体现在出口结构的升级。
       二是为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创造新的条件。中国用十年时间,由一个利用外资大国转变为对外投资大国。对外投资的背后,是中国企业作为一个主体在全球配置资源。近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主要包括资源领域,如矿业。对企业而言,有利于其控制资源;对国家而言,亦有利于保障资源能源安全。还包括通过建立工业园区,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境外,让我国企业在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运用好我们的技术、销售渠道。当然,在此过程中的所有合作都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也为东道国带去了就业、税收、出口创汇等。因而,“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是统领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纲领,无论是在治理层面还是开放层面,都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今后更加长远的影响还体现为,比如通过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国际大通道的建设,从而保证中国与国际社会更加密切的联通、保证我国资源能源安全。再比如,通过金融合作,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等。
       当大家都在担心全球化处在“十字路口”,甚至可能出现倒退之时,“一带一路”这样一个秉承合作、开放、包容原则的重大区域合作倡议,自然也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其不仅是对全球主流社会更加坚定全球化信心的一针“强心剂”,更将对维护全球化大局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如此多的国家和国际舆论都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此次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原因。
       “一带一路”仍面临四大挑战
       中国发展观察:如今,“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该倡议提出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以来,已取得的最突出进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暴露出了怎样的问题与挑战?
       隆国强:对于已取得的突出成果与进展,首先,在政治认识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从最初的理解、接受,到如今积极参与的重大转变。联合国在其最新政策文件,也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其中。
       其次,在经济和务实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已有很多早期收获项目开始落地。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尤其是园区建设)等领域。这些早期收获项目均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事实上,在国际社会,各式各样的由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提出的合作倡议层出不穷。为何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重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确实是在扎扎实实地落实合作倡议。
      “新丝绸之路”倡议的提法,当年希拉里在任美国国务卿时期就曾提出过,其提出初衷是寄希望于区域合作解决阿富汗问题。为何她的该项倡议最终却销声匿迹?正是因为没有能够切实落实到行动中。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凭借扎实的实干精神,让域内域外国家看到了中国政府的诚心与决心,从而在更加坚定国际社会整体信心的同时,收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当然,任何一项倡议在推进过程中都势必需要克服许多障碍。“一带一路”倡议今后仍将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认同问题。就目前来看,该问题化解效果总体不错,但也还有个别国家仍心存疑虑,我们今后仍须继续努力突破。
二是如何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共”字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推进主要集中在双边合作层面,今后应更加重视与落实区域层面的合作。
       三是机制化的建设。作为一项区域合作倡议,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例如,“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在战略对接过程中,势必将出现分歧或摩擦。因此,建立起一个争议解决机制将是其下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是要让各合作伙伴及国际社会端正认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合作共赢而非单边援助。作为一项区域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更多的是发挥市场的力量,在平等合作中,做大“馅饼”、实现共赢。具体而言,比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涉及统筹规划、融资、标准统一、建设维护等多方面,今后都须进一步加强协调工作。再比如防范风险。从一般意义上的风险评级来看,“一带一路”不少沿线国属于风险较高的国度。既包括战乱、政局不稳、恐怖主义等政治风险,也包括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环境风险、文化冲突风险。但我们也不要被风险吓到裹足不前。合作的进程本身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
       求同存异 找寻合作共赢“最大公约数”
       中国发展观察:有观点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在强调与国外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对接,在与国内发展战略对接方面则研究较少。您对此如何理解?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区域发展之间的战略关系?
       隆国强:我不认同“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不够重视与国内发展战略对接”这样的说法。
       首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是作为一个国家参与其中,我们应从国家层面来思考如何促进“一带一路”的合作,以实现共赢。而作为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由于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的不同,在参与该倡议时自然也会面临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对此,中央政府在顶层设计层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针对不同省区在“一带一路”合作中的不同定位,有针对性地设立了核心区与多个支点城市。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也应从自身优势出发,找准定位。我们看到,目前国内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积极主动地配合中央战略,同时也在中央战略中寻找自身定位和机会。
       而在这种积极主动的热情中可能出现了些许偏差,一些地方政府过于迫切地想要提高自身战略地位。究竟如何发挥国内各地方的区位优势进行战略对接,未来仍须进一步加强深入研究。因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在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如何在动态的过程中把握住自身机遇,不仅对中国,对各国而言都是一项挑战。
       同时,今后国内各省区之间应加强协调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比如不少地方都在积极建设的中欧班列,目前就已暴露出了疏于协调及恶性竞争的问题,包括相互争夺货源、竞相给予补贴等。地方政府的积极与热情固然是好,但如何在建设过程中避免这种重复性的恶性竞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本届政府提出的新三大区域经济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区域经济战略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有着不同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多着眼于环渤海地区,致力于统筹京津冀三地发展,在化解首都“大城市病”问题的同时,加速河北地区发展步伐。长江经济带是在保护的前提下,着力开发长江沿线省市的发展潜力。而“一带一路”则是一项对外合作区域战略,更多着眼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发展观察:诚如您方才所言,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正在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从过去被动地接受与学习国际惯例,到如今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规则。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条件和利益诉求又是不尽相同的。今后,对于在积极谋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构建区域协定和战略对接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隆国强:首先,寻求各国共识。诚然,“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国家都会有自身的独特诉求,但所有国家也都会有共同的诉求。所谓合作,就是要找寻这种共同点,求同存异。对“一带一路”倡议而言,各国最大的共同诉求即在于求合作、求发展。这其中,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各国已经达成共识。“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因此,通过加强基建来促进发展,已成为各国合作的一项“最大公约数”。
       同时,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协商的过程实则也是彼此妥协的过程。各国都不应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别国之上。
       此外,各国应尽快形成早期收获项目,让大家看到切实的合作成果,也更有利于调动各国合作的积极性。切不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三年间取得如此大的进展,除了倡议的确顺应时代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扎扎实实落实该项倡议,并已取得了大批早期收获项目。一项成功的项目成果胜过一万句口头承诺。而成功的早期收获势必将继续激发各国的合作激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上一篇: 张立群:加快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破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下一篇:集约发展:中国城市化潮涌第三波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