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2017人民网两会高端访谈,高谈客论,我是主持人王婕。今天作客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陈委员欢迎您
嘉宾陈锡文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非常引人注目,您能解释一下这个词吗?
嘉宾陈锡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最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份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来的,我想他指的主要是在近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品都会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或者是更新的要求。过去形成的供给能力能不能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所以往往是看着经济在快速增长,但过了一段时间就能感觉到供给这一端跟不上消费这一端的要求了。所以从通俗的角度讲,为什么供给侧强调改革,是要使它适应消费的需求。
具体到农业来讲,总书记在去年两会期间参加湖南团的讨论时明确指出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现在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表现在一些农产品供不应求,而有一些农产品又供过于求,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就道出了现在中国农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我们有这么多的农产品,举个例子来看,比如大豆,大家都知道大豆对中国居民来说很重要,无论是做油也好,直接食用也好还是作为饲料变成畜产品再供人们消费也好,都离不开大豆。所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但这里出现一个矛盾的问题,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大豆的供给产量不仅没有过去那么高,而且这十几年来在逐步下降,就出现了总书记讲的供不应求,于是不得不大量的进口。
第二个方面,最近几年玉米产量增长很快,小麦、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粮中,现在玉米产量最大,是我们第一大产量的粮食作物,接近4400多亿斤。但是问题是4400多亿斤玉米从国内的消费需求来看够了,但是最近几年出现一个新问题,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的进口不断增长。为什么够了还要进口,就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得出来,但是未必卖得出来,可能是品种问题,也可能是价格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总书记讲,目前农业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的。我刚才讲的,大豆还缺,但是产不出来,玉米已经多了,却还要进口,这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结构性的矛盾。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多人往往会和我们讲的农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确实有联系,进行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调整品种结构也是不行的,缺的需要努力多生产,多的得调减一些产量,但仅仅是数量方面的调整还不行。我刚才说了像玉米这样的品种,产得出来,卖不出去,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大豆,国内市场的需求很大,但是生产却在下降,什么原因?就是大豆的生产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于是国内有需求就专到国际市场进口。玉米尽管产得出来,它的产量成为谷物中的第一大产量,但是成本高、价格贵,和国际市场的价格比高出一截儿,消费者、加工者、经营者就宁可进口玉米,而不用我们自己的玉米。
从这个角度来看,光数量调整还不行,多了调少,价格贵了还卖不出去。少就让农民多种,种出来如果价格还是比人家贵还卖不出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总书记讲的很清楚,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解决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问题,整体效益要提上来。二是解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跟人家在市场上能够一搏,能够打得赢,所以不是简单的数量方面的结构调整,而是要依靠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让整个农业每一样农产品的生产都能提高效益,都能使得产品和国际市场的产品比较起来有竞争力。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我们过去讲的农业结构调整有联系,但应该说内容比它更深刻。更深刻的方面就在于它的目标是要提高效益和提高竞争力,它的关键手段是要创新,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实际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对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或者是供过于求,不是把数量调一调,而是整个农业的生产,所有的农产品生产都要去努力的实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以此提高效益,提高竞争力。
主持人
您提到我们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具体的推进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
嘉宾陈锡文
一方面我们总结过去的农业,尤其是最近这十几年,从2004年到2015年这十二年粮食产量年年增产,我们年度的粮食总产量十二年提高了3800多亿斤,每年都增加300多亿斤。去年虽然有所减产,但只减了0.8%,1400亿斤,而且这个减产是我们主动调减的。即使这样去年粮食产量是历史上第二高的产量。从总量来说,农业的发展态势是很好的,但问题在于结构性的矛盾突出,要解决就要针对结构性的矛盾,实际上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的改革,其中包括农业的结构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改革。
从十八大之后,中央就开始关注农业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产品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所以2013年进行研究,2014年首先推出了对新疆地区的棉花进行改革,新疆棉花过去是实行临时收储价格的制度,2014年开始实行了目标价格制度,对于东北的大豆也从过去的临时收储价格改为目标价格制度。2015年又对长江流域的油菜籽给了一定的补贴之后把市场放开,让价格由市场形成。到2015年秋收之前,中央决定对东北四省区的玉米,过去是实行临时收储价格,2015年时没有动临储价的制度,但是把临储价的价格降下来了,东北四省区黑、吉、辽和内蒙古,2014年以前的玉米临时临储价每斤1.12元,2015年降到1元。2015年以前有所动作去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2016年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对东北四省区的玉米取消临储价,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政策,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把过去补贴在价格里边的从价格中拿出来,拿出来之后专门建立一个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再去补贴农民。
去年一年,2016年东北的玉米的改革应该说相当成功的,东北是我们国家的玉米主产区,四个省区产量也很大,农民依靠玉米生产,收入才不断增长,结构改革对方方面面影响都很大。实行东北玉米价补分离政策之后,很明显市场价格就降下来了。为什么降下来?因为国际上的价格就是比我们低得多,你要不降那儿就要多进口,只有把价格降到市场均衡水平,就是供求的水平,而且大体上和国际市场差不了太多,这个时候产品才有销路。去年实行玉米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之后有三个表现很明显:一是农民知道玉米种多了,供过于求,仓库里都满满的,所以农民主动调减玉米的播种面积,据我了解大概去年东北四省的玉米调减了2300万亩,大概要调减了10%多一点,产量就会下来一点。二是由于市场定价,只有消费者认为这个价格我接受才会买,不接受就转到进口了,价格悬殊了。原来辽宁每斤玉米1.13元,吉林1.12元,黑龙江1.11元,这都是政府定的价,需求愿不愿意意接受我不管,农民就按这个价格卖给国家,国家收进去,这个价太贵可能卖不出去,就堆在仓库里,现在市场定价之后价格明显下来。辽宁8毛钱或者多一点,吉林7到8毛,黑龙江由于运距远,有的玉米高寒地区的质量不太好,所以黑龙江玉米大概在6毛、7毛之间,甚至有的地方6毛都不到。平均价格就降下来了,降到东北玉米,如果拿到国内就降到了7毛5到8毛。这是国内的加工企业、饲料企业愿意接受的,这和国际上进口的玉米到我们的口岸卸下来之后纳完税的价格差不多,甚至有的时候缺低,这样国外的玉米就进不来了,我们的玉米就有销路了。农民有损失,以前是1块一斤,现在是7毛到8毛了,去年中央建立的对东北地区生产玉米的农民和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又增加了1块直接补贴,使得农民在价格上受到的损失得到了弥补。这三个特征,根据目前的需求状况,玉米的播种面积调减了,玉米的价格合理回归了,农民的损失受到了一定合理补偿,所以去年一年东北地区玉米的改革相当成功,为我们推进整个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探了一条路,提供了很多好的经验。这个事将来还要加以总结、完善,逐步再推广。
主持人
您刚才是以东北的点讲了一下具体如何推广的。今年“三农”也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这项工作对于我们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嘉宾陈锡文
2017年中央1号文件很明确的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2017年“三农”的主题和主线,要认真贯彻这个精神。第一,我开头讲,它最大的意义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明确告诉农民,生产由需求来决定,而不是生产者自己想怎么弄怎么弄,也不是政府说定什么价就什么价。所以要把我们整个引导生产的机制从过去的政府引导,政府定价就是政府引导,农民爱种什么,想卖多少钱,就是生产者来决定,现在非常明确是需求决定生产,农民就观察市场,市场上哪些多了就要适当调减,市场上哪些少了就要扩大生产。
第二,之所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由于需求不断升级,还有不少新的需求提出来,如果我的供给不调整,满足不了升了级的需求,满足不了新需求,就要观察消费者有哪些新需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了什么新的更高的要求,你的生产得按照这个去做。当前对中国的农产品消费者来说,我想他们最最关注的就是质量安全,这一条反馈到农民那里,农业部门为什么要提出逐步的做到农药化肥的零增长,现在不断减少,也是考虑环境、质量这些问题。所以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根据需求的变化,推出新的更优质、更安全的,而且对环境没有损害的农产品,这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整个农业生产的要求,等于说我们经常讲的,要形成我们新的发展方式。所谓新的发展方式硬去推可能觉得我代价很大,不上算,但是现在市场有变化了,市场对你有新的需求,如果不把你的生产方式转到新的轨道上,市场不认可你的产品,你产了卖不出去。
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市场机制放在引导农业生产,放在制定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地位之后,才有可能把过去形成的农业的发展方式慢慢的转到新的轨道上。这样才能落实好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就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更加符合消费者的新要求。所以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农民怎么样研究,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体制创新,能够使我有更好的效益,能够使我的产品更有竞争力,让消费者更喜欢,作为农产品消费者也是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益处,我就近就方便的买到我需要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的质量上我是放心的,价格上是合理的。这样的进步过程我想对于农业甚至其他各个领域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使生产更有效率,使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市场的需求,使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买到更实惠、更好、自己更喜欢的产品,这样两面都双赢,社会经济就发展了,社会就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