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一些问题被逐渐聚焦。这就需要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研究及时跟进,为建设实践提供智慧和助力。当前来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需重点关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国家形象塑造问题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增长与和平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但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策划掣肘下,中国的国际形象却时常被抹黑、被污名。当此之时,我们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通过文化软实力建设来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谈到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时,从人类文明、综合国力、世界大国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四个维度阐述了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标准。他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依循这样的标准,我们通过把握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与现状,运用详实的国内外民调数据,分析海外公众对中国国际形象的认知情况,特别是通过分析国外媒体针对我国热点事件的报道发现,近年来中国国家形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向好的趋势。一些外国专家对中国形象的评价也越来越好。例如,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今年9月10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美中这七年》的文章,充分肯定中国近七年来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选贤任能等方面,在同美国竞争过程中渐渐赢得了优势。必须强调的是,不同国家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判断存在着较大差异。一些与中国外交关系发展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地区和俄罗斯的民众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普遍给予较高评价;而日本等与中国外交存在摩擦的国家和地区则对中国国家形象看法消极。因此,应积极开展亲、诚、惠、容外交,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揭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挑拨离间的伎俩,不断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二、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问题
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借助“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这“五通”借助文化先行可以得以更好实现。因此,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机遇问题十分必要。
自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他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论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不断从梦想走进现实。例如,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表示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 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提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和南亚各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愿同南亚各国和睦相处,希望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双翼,同南亚国家一道实现腾飞。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承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16年1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上致辞强调,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欢迎包括亚投行在内的新老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中国拥有广阔市场、充裕资金、先进技术、优势产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欢迎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实现双方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总体原则和目标,阐述了包括“切实推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重视人文合作”和“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在内的8项要求,使“一带一路”建设构想更加系统完备。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普遍欢迎“一带一路”建设。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伴随我国文化交流、政策宣传的不断深入,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中国关注民生、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共商共建共享、务实高效、互利共赢的目标和理念,树立了极具吸引力的中国国家形象,大大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发挥海外华人华侨作用问题
生活在世界各国的6000多万华人华侨,是中国走向世界、联通世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天然桥梁和纽带,因此深入研究海外华人华侨在其中的作用,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意义重大。
海外华人华侨作为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与祖国人民根脉相连、血浓于水,是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窗口,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海外华人华侨对祖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和贡献。海外华人华侨和祖国文化有一种共生共长的关系: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是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价值认同的基石,海外华人华侨是中华文化国际化的有力推手,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与祖国文化思想同根、精神同源:海外华人华侨爱国爱乡源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华人华侨对伟大祖国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认同。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三宝”,即华文学校、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团,始终自觉承担着延伸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当代,随着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化,他们同祖国那种骨肉亲情的关系、对祖国的亲和力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更好地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必须关心关注海外华人华侨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困所急,让他们能时刻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始终心向祖国。
(本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2015MZD045]的阶段性成果)
(张国祚 作者: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