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软实力的两个陷阱

  从一个舶来品、学术概念到政治术语,从文化软实力到中国模式软实力,软实力概念在中国已落地生根,深入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不计其基督教背景和美国特色,泛泛而谈软实力,将越来越陷入软实力陷阱。

  首先是名与实的陷阱:名是舶来品,实则中国具有丰富的实践。中国用其名,但已经把它给中国化,这就是多从文化角度强调之,并与传统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等结合在一起,强调文化影响力、道德感召力、形象亲和力三大方面内涵。也因此,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概念较具中国文化内涵,难以量化衡量,只能从结果感知。

  其次是二分法陷阱: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软实力、硬实力建设,也是如此。很难说哪个重要、哪个难度大,要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代背景和不同国际环境下,针对不同对象平衡硬软实力发展。通常人们认为,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但也存在大量反例,且持如此观念可能将软实力作为硬实力的润滑剂和包装,过于简单化、实用化、庸俗化看待软实力。其实,正如溶质与溶剂关系一样,硬实力与软实力是谁也离不开谁的问题,即所谓水乳交融,评判效果的关键是输出正能量,而非产生一国实力的反作用。在中国,许多人认为软实力实现的保障还是硬实力。归根到底,国际关系还是强者的世界。这种看法比较简单化,但颇为流行。

  其实硬实力也分好几种:结构性硬实力——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国际结构的能力,如美元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体系的主要货币使美国的硬实力大大超过其GDP总量。瑞士是小国,但在制造业、金融业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增加了其硬实力。体系性硬实力——一国的联盟体系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如美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体系性硬实力是其重返亚太的底气,或者说重返亚太也是为了更好维护这种体系性硬实力。包容性硬实力——一国硬实力的国际相互依存度,体现、包容其他国家权益的能力。如对外依存度越高,硬实力越打折扣,反之,外界对该国依存度越高(如技术上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越增加该国硬实力;GDP构成中体现国际共同利益的部分越大,硬实力越强。

  这三种硬实力中可能本身就蕴含了软实力的成分。因此,硬实力与软实力二分法会误导认识。而且,以为软实力是新概念,以美式思维看中国,会丧失我们的四个自信。

  (作者: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上一篇:改变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状况
下一篇: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