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5日,中宣部在广州市召开治国理政论坛“新发展理念系列理论研讨会”第四场研讨会,主题是“坚持开放发展”。中央有关部门、社科研究单位、高校、思想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广东省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地方负责同志,共约1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形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丰厚成果,达到了探讨理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和深化认识的目的。
第一,深化了对坚持开放发展的意义、机遇和挑战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开放是发展的大势,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念,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坚持开放发展,必将为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提供强大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有专家提出,开放带来进步,是被古今中外经济理论和发展实践所证明的一个深刻道理。从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看,充分肯定开放贸易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在国家发展中都存在“比较优势”,只有生产那些与贸易伙伴相比更有效率的商品并拿来交换,贸易国才能同样获得繁荣发展;从我国古代看,也有许多关于开放发展的朴素思想和理念,如“互通有无”“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多易所鲜”“以所工易所拙”等,凡是以类似思想作为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基础的时期,往往都伴随着经济繁荣、百姓富足、社会安定、文化发达;从我国近30多年的发展历程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过去快速发展起来依靠的是改革开放,走向未来也要依靠改革开放。G20杭州峰会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的正是开放理念的成就。
有专家提出,坚持开放发展是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迫切需要。当前,要实现速度转换、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除继续挖掘国内发展潜能外,厚植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必要条件。这是因为,要实现中高速增长需要不断扩大外需和外资的贡献度。现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还未探底,经济企稳的基础尚未筑牢,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宽松”来稳增长的边际效应递减,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力很难大幅度提升,继续保持和增强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仍是必要的政策选项;要实现结构优化需要深入参与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不是简单地“剪长板”,搞去产能、去僵尸,而是要发挥我们的“长板优势”,不断延长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优势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就需要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工厂”,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通过与“差异性、互补性”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要实现创新驱动需要借助世界智慧和国际智力。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根本特征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换,这就需要大力学习和引进别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充分运用好世界智慧和国际智力的“外溢效应”;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跃升将使我们更好融入经济全球化和惠及世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是“质量跃升”和“质量赶超”,从而保证我们更加独立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同时惠及世界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有专家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开放发展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一是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态势发生重大调整,为我国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创造了机遇;二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三是高端产业活动加速向我国转移带来的产业机遇;四是高端人才加速回流带来的人才机遇;五是低成本海外并购带来的机遇;六是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七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带来的机遇。
有专家提出,我国坚持开放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其一,国际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国宏观政策发生调整,资金跨境流动加速,国际金融风险增大;其二,外需不足与竞争加剧抑制我国出口增长。这是目前我国开放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能迅速提升新的国际竞争力,未来前景仍不容乐观;其三,面临新一轮经贸规则的压力。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代表的新一轮经贸规则,涉及劳工标准、环境标准等内容,对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带来一定压力。
第二,深化了对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思路和举措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对外开放的主动抓住机遇、化解风险,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有专家提出,必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供给侧上,充分利用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包括人才、技术、管理等,促进国内企业的创新,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技术、品牌,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在需求侧上,不断提升我国高附加价值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支撑我国企业的创新,加速出口结构升级,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有专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开放新格局。一要深化沿海内陆沿江开放发展战略布局,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加快改善“海强陆弱、东快西慢”不平衡的局面;二要借鉴学习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经验,缩短内陆沿边地区在制度改革、载体建设、外资利用、技术引进、人文环境建设等诸方面的学习时间;三要构建互联互通的国内外交通大通道和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体系,降低内陆及沿边地区的物流成本;四要努力实现由区域通关一体化走向全国通关一体化,降低内陆及沿边地区的行政成本。
有专家提出,必须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迈向贸易强国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强国,一般指贸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对外贸易竞争力强,贸易质量效益好,在国际市场拥有重要产品定价和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乃至主导权的国家。对照贸易强国的标准,我国还存在一些差距。必须紧紧抓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推动外贸法律体系、外贸政策、财金政策、企业、安全保障、规则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动态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
有专家提出,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一是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二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三是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四是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落实G20杭州峰会共识,推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五是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全球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坚定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深化了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平台,是我国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象征,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有专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深意。在全球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一带一路”变“10亿人的全球化”为“73亿人的全球化”,变“中国地图的中国”为“世界地图的中国”,变“小圈子的全球治理”为“兼济天下的全球治理”,意味着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与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主动作为,必将塑造全球经济新格局。
有专家提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一是继续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国家和地区间交通建设规划的对接,共同优先推进骨干通道建设,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构建联通内外、安全通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是打造境外产业集聚区,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将中国的优势产能和沿线国家市场、资源结合起来,帮助它们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它们建立产业体系;三是畅通投融资渠道,发挥金融合作平台作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持续可靠的融资保障。
有专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下一步应该从以下方面继续推进:一要做好规划。加强各部委、各地区之间的统筹协调,防止将“一带一路”视为传统招商引资的新招牌,造声势、做文章,盲目跟风建设;二要讲好故事。用沿线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的语言大力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内外有别,对外消除误解,对内凝聚合力;三要完善支持体系。强化对投行、信托、企业管理、法律、审计、咨询与调查等商务服务业领域中国企业的支持,形成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的强大支撑;四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国家形象和长期利益,变全球化营销为全球化经营,多参与当地社会建设,实现长期发展。
第四,深化了对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必须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有专家提出,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促进人类的安全与发展繁荣。必须继续加强国家间的沟通和协调,更多发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性,对跨国性、全球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尊重文明多样性和行为体多样化,在世界各国同频共振中实现共赢发展。
有专家提出,必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提出的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必须用具体的内容和行动去推动:其一,中国作为大国,不仅需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而且需要敢于担当,勇于推动;其二,中国需要尊崇和践行国家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理解,文明互鉴的理念;其三,中国需要积极推动各国包容共赢、协调联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其四,中国需要继续展现领导风范、担当精神,积极倡导并推动各国抛弃歧见、消除隔阂,一起走向世界美好新未来。
有专家提出,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各方的关系:一是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必须处理好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的关系,增进信任、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好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二是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处理好与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三是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打造携手共进的发展同路人。
有专家提出,必须树立能力和责任平衡的大国形象。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中国涉足的领域不断增多,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已经从对外经济社会援助领域扩展到全球治理几乎所有领域,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的制订,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当然,任何一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都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越其发展水平、综合国力以及国内民众的认知等客观条件限制。对中国来说,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寻求承担能力和国际责任的平衡。 (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