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
融通各种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编者按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本刊特别邀请四位专家从融通资源、构建路径、发展方向等方面,就如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探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

  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又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阶级属性看,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包括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如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等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指出的:“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

  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纽带和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人文精神:一是凝聚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文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落脚点,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繁衍生息、团结统一和存续发展,根本原因就是中华儿女有着厚重的文化传统,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诸如刚直不阿的人格追求,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内圣外王的为政之道,文以载道的艺术境界,载舟覆舟的民本情怀,天下一家的和谐思想,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等;诸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推己及人、仁爱好礼”的社会美德,“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品,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难得的资源。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

  世界上有70多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条件等各不相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等千差万别,在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通观世界发展史,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存在差异,各种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落。因此,尊重文明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内在规定。

  从人类文明发展看,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反映了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价值追求。在西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为了赢得真正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同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批判资产阶级言行不一,利用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等口号为本阶级的私利服务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从来没有将其作为资产阶级的专利加以否定。为了创立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以往以及同时代的思想文化,包括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理论学说,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不但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以及许多国家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成就,而且对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代的众多思想家的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求,并根据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在更高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集众家之长而建立起来的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哲学社会科学殿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脱离人类对各种社会问题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的正常轨道,它的发展除了本身所依据的社会条件外,还必须借鉴世界各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进步成果,在汲取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有益滋养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理直气壮地举起民主、自由、平等、公正、人权、法治的旗帜,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

  融通当代社会实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

  实践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面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按照注重深远经略,塑造有利态势,综合管控危机,遏制打赢战争的要求正确处理备战与止战、维权与维稳、威慑与实战、战争行动与和平建设的关系,建设强大军队、一流军队;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一切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王寿林 窦爱兰 作者单位:空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中心)

上一篇:不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下一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路径
主办:中共廊坊市委宣传部 中共廊坊市委讲师团
技术支持:河北速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冀ICP备1501765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