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乐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建设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繁荣发展文艺十论
郑乐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建设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博大精深,可以概括归纳为十个方面的基本理念。
一、文艺地位论
将文艺命题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和文艺工作“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进而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这是对新时期文艺特殊地位、特殊作用的科学判断。特别是“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论断,深刻阐述了中国文艺应当具有的根本属性。他要求文艺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充分说明了文艺家的进步、先进与领先的优势与特征。
中国文艺历来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传统。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时代主题,要充分运用文艺的启迪、引领、激励、提升作用,追问时代问题、观照现实人生、考察社会生态、深思历史大势,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深厚文化条件。
二、文艺本质论
“文艺为人民”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长河中并不鲜见,但习近平同志把它定义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确认它是决定“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把“文艺为人民”的问题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他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等等。这些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论述丰富、生动、具体、深刻,明确指出了我国文艺事业向前发展的根本方向,形成了坚持以人民为本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心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文艺工作者只有跳出个体的“小我”,胸怀人民群众的“大我”,笔杆里才能流淌出鲜活生动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树立人民主体观、实践创作观、服务基层观、群众评判观,更好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三、文艺价值论
作品背后是思想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他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等,鲜明回答了以什么来引领文艺创作,怎样发挥文艺的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功能等重要问题。他还对“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等问题提出严肃批评,为我们观察和剖析当下文艺创作价值导向提供了“显微镜”和“望远镜”。
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艺育人,这是文艺的社会价值。当前,文艺创作生产空前繁荣,题材类型风格多样,更加需要把握好价值导向,坚持中国梦主题曲、爱国主义主旋律、真善美主格调、中华文化主根脉,倡导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质之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四、文艺源泉论
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底色。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华审美风范”“中华美学精神”的概念,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等,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底色、根基与取向,指引我们的文艺理论建设要充满中国的文化元素和理论色彩。他还强调“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这为我们繁荣发展文艺提供了更高定位、开拓了更宽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特别是浙江传统文学艺术的精髓,汲取养分、激发灵感,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元素,丰富创作手法,推进协同创新,做到中西合璧、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五、文艺创作论
创作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等,明确指出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指出了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没有扛鼎之作和传世精品作支撑,目标再远大,也是“空中楼阁”,就会出现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严重妨害文艺创作的生命力。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创作文艺精品,必须秉持“真、情、实、意”情怀,发扬“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哲匠精神,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自觉抵制投机取巧、沽名钓誉的行为,用情感和功夫、心灵和时间、苦心和专注打造佳作、勇攀高峰。
六、文艺创新论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习近平同志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等,指明了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他还指出,当前文艺创作中“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不足。
文艺创作是精神劳作,只有突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的束缚,加强观念、内容、形式、体裁、业态等创新,艺术之树才不会枯萎。文艺家是创新的主体,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艺术家保持思想上的鲜活性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度、洞察力。文艺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要促进不同业态、不同形式、不同手法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推动文艺作品推陈出新。
七、文艺效益论
习近平同志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艺的独特属性,明确了做好文艺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也道明了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
文艺作品不是普通的物质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当前,确实出现了一股电影唯票房、电视剧唯收视率、出版物唯码洋、网站唯点击率的文艺政绩观,值得高度警惕。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量化指标,引导创作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好作品。
八、文艺人才论
一个时代有什么样的作家、艺术家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习近平同志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努力造就一支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等,把高素质文艺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这为我们培育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文艺浙军”提供了重要遵循。
“德艺双馨”是对所有优秀艺术家成功之路的科学概括。要着眼古今通、中外通、品学通、艺理通目标,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各类文艺人才齐全的“文艺浙军”。浙江新的文艺组织众多、新文艺群体比较活跃,要积极探索具体化、分众化工作机制,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九、文艺批评论
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优势。习近平同志把批评看作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提倡“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针对批评中存在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等弊端,他强调“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历史的”提到了“美学的”前面,并增加了“人民的”“艺术的”两个方面,体现了立场性、专业性、进步性,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思想。
鲁迅先生说,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越是活跃开放的文艺环境,越是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越需要文艺批评秉持严肃科学、理性公正的态度,甄别良莠,明辨是非,披沙拣金,去粗取精,淘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的精品佳作,推动文艺健康成长。
十、文艺方针论
习近平同志提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旗帜鲜明地阐明了文艺工作与党的事业的辩证关系。他强调,“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要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并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这三个层次对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基本方针进行全面、科学的阐述。这些重要思想论断是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继承、深化和发展。
文艺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同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紧密相连,始终有一个立场、性质和方向的问题。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要根据文艺特征和发展规律,及时准确地把握文艺工作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着力营造好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