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的发展特色与国情相互协调,有自己特有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和发展制度,而这些特色发展是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存在四大支柱,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现实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起到指引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后,经过多次的探索和实验,并没有武断地百分之百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而是面对国内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始终贯彻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同时完善多种生产方式共存的经济制度。在分配方式上,按劳分配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仅遵循着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根据本国国情,创设出一系列的规则和制度,并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升华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目的在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如人民代表的选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均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崇尚之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得到真正发挥,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得以实现。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目前最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民主政治的民主形式。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母法,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除以上三种制度之外,还涉及一些少数民族区域的自治制度和乡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共同构成具有特色的政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层面上已经取得成功,并获得人民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这就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不断加快推进改革进程,在多领域全方位地持续深化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进行的涵盖面最广、力度最大以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力推行的这次改革,尤其是基于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在极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成绩,并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比如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废除劳动教养、新型城镇化建设、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纪检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宏观来看,我国成功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群众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发展传统,更能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第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人民在发展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承诺。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大力深化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改革和强力反腐,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和党的高级领导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党的一系列举措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让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坚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通过完善与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及外交国防等方面做出改革和调整,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得到提升。(苏冰星)
——摘自《国家治理》